發育於高山森林鬱閉線以上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在中國曾稱莎嗄土。其主要特徵是地表多石礫,有時有砂土包,腐殖質層淺薄。對高山草原土是否可作為一個獨立土類,學術界尚存在不同意見。有人根據土壤屬性主張把高山草原土與亞高山草原土合併為一個土類;但也有人將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和土壤屬性三者綜合考慮,認為高山草原土和亞高山草原土可分別作為兩個獨立的土類對待。

  在中國,高山草原土廣泛分佈於帕米爾高原、羌塘高原、青海西部高原以及天山、昆侖山和和祁連山等亞洲中部海拔在2400~5300米的高山區。在天山等各大山地常呈垂直帶出現,而在高原面上具有水平地帶性分佈特征。高山草原土所在地形部位多為山坡、高原面上緩丘,湖盆、寬谷的洪積扇和階地;母質多為殘積──坡積物、冰磧物、洪積物、沖積物、湖積物和部分風積物;氣候寒冷而較幹旱,具有明顯的大陸性特征。年平均氣溫約為-4~2.7℃、年降水量約為100~400毫米。植被屬於高寒草原,以低溫耐旱的多年生叢生禾草、根莖苔草和小灌木為主,並混生一些墊狀植物,覆蓋度15~50%。

  高山草原土的形成過程,以腐殖質積累作用和鈣化(碳酸鈣積累)作用為主,但不及草原土壤明顯,融凍作用則較強。腐殖質層厚度僅3~15厘米,顏色稍淡,常帶黃色或灰色;弱粒狀結構;有機質含量0.8~3.0%,以富啡酸占優勢,胡敏酸的絕對含量和相對含量均較低,胡敏酸/富啡酸(H/F)比值為0.4左右;土壤復合膠體屬低復合度型,以穩結態腐殖質為主。自表層起即有強石灰反應。在中喜馬拉雅山北側,碳酸鈣移動較明顯,鈣積層出現在剖面30厘米以下,碳酸鈣呈假菌絲狀;在羌塘高原內流區碳酸鈣移動不明顯,新生體不發育,鈣積層出現在剖面20~30厘米處;在北羌塘和昆侖山南麓,碳酸鈣有表聚現象。底土未見石膏,也不顯鹽化和堿化特征。呈堿性反應。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有綠泥石、蒙脫石和夾層水雲母伴存。一般底土有季節凍層或多年凍土。

  高山草原土所在地區除海拔4400米(局部4650米,最高4750米)以下有零星農田外,大部分為純牧區;但因水土資源分佈不平衡,難以滿足放牧需要。為瞭克服和防止出現因放牧過度而引起的草場退化和風蝕加劇現象,宜開發水源,有計劃地建立飼草、飼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