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粘土燒製成的建築材料。用於砌築宮室、房屋、墓室、寺廟、堡壘、城牆等。世界上最早的磚可能出現於古代西亞歐貝德文化時期,到蘇美爾 -阿卡德時代開始普及。亞述、波斯及羅馬的建築都已使用磚。中國最早用磚是在戰國時代。而在此之前曾用土坯作為建築材料。戰國和秦代的遺址中,出土有方磚和長方形小磚及空心磚。西漢時期宮室建築已普遍用磚鋪地,當時稱磚為“令壁”,從東漢起,磚在民間已被廣泛使用。從洛陽漢河南縣城遺址的發掘得知,當時的民居不僅用長方形小磚鋪地,而且還用來砌牆和井井壁、倉囷。東漢時期用磚修築城墻。小磚墓雖出現於西漢晚期,但磚成為修建墓室的主要用材,則是在東漢。東漢以後的墓磚有花紋磚和素面磚,還有刻印各種圖像的磚。從東漢到明、清,盡管磚還有其他不少的用途,但在其主要用途方面則很少變化。

  由於磚上常有模印的文字、紀年銘,因而很早以來就受到金石學傢的註意和重視。宋代洪適《隸續》已著錄有東漢永初、建初的磚文。清代著錄和考訂磚文的著作,有馮登府的《浙江磚錄》,呂佺孫的《百磚考》,陸心源的《千甓亭專錄》等。另外,孫星衍的《寰宇訪碑錄》、陸增祥的《八瓊室金石補正》,在著錄石刻的同時,也收集瞭一些有文字的磚。近幾十年來,各地出土的磚極多,磚上的圖像、文字,對於瞭解古代社會歷史和藝術都有其重要意義。此外,磚在考古學研究中,還是判定遺跡年代的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