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7~西元4世紀中亞遊牧民族的墓葬群。分佈範圍西起鹹海東岸高地,經中部天山地區,東北到伊黎河流域,東南到費爾幹納和帕米爾。20世紀50年代以來,蘇聯考古學傢A.H.伯恩施塔姆等人多次發掘。

  墓葬多在地表或稍挖淺坑起建,內有圓木的槨室和甬道,覆土而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墳丘,周圍間或加石圈以為標誌。按年代可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土塚 年代為前7~~前3世紀。在咸海東岸高地,有烏伊嘎拉克墓群和塔吉斯坎墓群。隨葬有陶器和青銅制的短劍、箭鏃、馬具、動物紋飾牌飾物等。在哈薩克中部草原,有許多“胡須塚”,典型的如卡拉幹達地區希迭爾特河畔的塔斯摩拉土塚。這種墓葬由一座主塚和用來隨葬馬匹、陶器等物的小塚組成,小塚前方兩側用石塊砌出兩條向東伸延頗長的孤形線,有如兩撇胡須,故名。出土有青銅、金制和骨制的飾物,多具早期斯基泰式的動物形狀和紋飾(見斯基泰文化)。在伊犁河中遊右岸伊犁斯克以東 100公裡的希爾貝爾山口附近,有別斯沙特爾墓地。該墓地東西寬1公裡,南北長2公裡,內有土塚31座。其中最大的“別斯沙特爾巨塚”,直徑104米,殘高17米。塚內有復雜的木料建築,外圍有立石構成石籬。據推斷,這個墓地是塞人王公使用的,出土有大量青銅箭鏃。

  後期土塚 年代為前3~公元4世紀。這個時期伊犁河流域的土塚,據推斷屬烏孫遺存,可細分為早、中、晚3段:①早段(前3~前2世紀),以距伊犁斯克19公裡的烏捷根Ⅲ號墓地為代表。該墓地有塚101座,分為3群,各土塚均排成鏈狀,迤邐相屬。大多數土塚外圍標以石圈。墓穴東西向,穴上縱橫架設圓木,有的還在圓木之上鋪石。出土陶器多為圜底,很少帶耳。隨葬鐵器顯著增多。墓內多羊骨。②中段(前1~公元1世紀),以烏捷根Ⅰ號墓地和烏捷根Ⅱ號墓地為代表。土塚三、四成群,排成鏈狀。地表多無石圈,墓穴上也很少架圓木。陶器制作較前精良,薄胎,有耳。鐵器多於青銅器。羊骨已少見。③晚段(2~4世紀),以卡普恰蓋Ⅱ號墓地為代表。塚周沒有石圈,墓穴上不再架圓木。隨葬品多為鐵器。陶器薄壁平底,外塗紅色或褐色。

  在阿賴山區也發現有同類土塚,一說屬匈奴,一說屬烏孫。在費爾幹納的奧什地區巴特肯境內的卡拉-佈拉克,清理土塚900餘座,年代多屬2~4世紀。出土物表明當地文化與外來因素相混雜。

  文化聯系與族屬問題 中亞土塚中出土的三棱鏃和三葉鏃等兵器,普遍見於歐亞草原,有助於說明中亞遊牧民文化與斯基泰文化、薩爾馬泰文化有密切關系。同中國關中地區也保持一定聯系。推斷前期土塚大多屬於塞人,後期土塚大多屬於烏孫。由於文化交流的情況復雜,而塞人與烏孫大概又曾共居於中亞東部一段時間,因而目前仍難以精確斷定中亞土塚墓群的族系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