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以前的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的北部,東西約3公裡,南北約5公裡。史籍記載,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約於西元前12世紀末或前11世紀初,自邠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於豐後,這裏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至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而成廢墟。

  西漢以來,這裏就不斷有西周銅器出土,相傳著名的大豐煕、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銅器均於清代末年出於岐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西省文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先後做過調查與發掘。1976年起,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西北大學考古專業聯合進行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出一批大型的夯土建築基址,並發現瞭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和多起銅器窖藏。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原遺址分佈圖

  建築基址 已發掘的建築基址有岐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

  鳳雛建築基址座落在東西寬32.5米,南北長43.5米,高1.3米的夯土臺基上。以門道、前堂、後室為中軸,東西配置廂房各8間,並有回廊相連接,形成一前後兩進、東西對稱的封閉性院落。前堂是這組建築的主體,東西長17.2米,南北寬6.1米,臺基上有排列整齊的柱洞,東西7行,南北4行,可知其面闊為6間,進深為3間。建築物的地面和墻壁都用細泥摻合砂子、石灰塗抹,表面光潔堅硬。另外,還有兩條用陶水管或卵石砌成的排水管道,可以將院內的積水泄向院外。在召陳村已經發掘出15個夯土建築基址,其佈局不按中軸對稱,總體規劃不甚嚴謹。其中的3號、5號、8號基址規模較大,保存也較好。3號夯土臺基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現存高度0.73米,臺基上東西有7排柱礎,南北有5~6排柱礎,並有兩道隔墻,將臺基分隔為3間。8號夯土臺基略小,東西有8排柱礎,間距2.5~3米,南北有4排柱礎,間距3米,臺基周圍有寬 0.5~0.55米的卵石散水。召陳的建築物屋頂大都用瓦覆蓋。遺址中發現很多各式板瓦、筒瓦和半瓦當。板瓦較大,瓦面有繩紋,很多瓦有圓柱狀的瓦釘或瓦環。筒瓦除飾繩紋外,還有雙線三角劃紋。半瓦當則在瓦頭上飾重環紋。

鳳雛甲組建築基址平面圖

  這類大型建築,很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宅院,也有人認為是周人的宗廟或宮殿建築。從出土的陶器來判斷,其年代都屬西周中、晚期。鳳雛的大型建築基址覆蓋著一層很厚的紅燒土,表明是被火焚毀的。

  制骨作坊遺址 在周原遺址發現多處鑄銅、制陶、制骨、制玉石等手工業作坊遺跡。其中扶風雲塘村南西周中期制骨作坊遺址規模最大,這個作坊以制骨笄為主,發掘出大量的骨料和半成品,還有銅鋸、刀、礪石等各種工具。所選用的骨料絕大部分是牛的肢骨。從各種半成品中可以窺知其生產程序:先將肢骨截去兩端骨節,然後剖成細長的骨條,再經削銼、雕刻,最後磨光即成。

  墓葬 在岐山縣賀傢、扶風縣齊傢、莊白、雲塘等地都有發現,一般都是中小型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年代早晚不一。岐山賀傢村發現的一些小墓,多隨葬陶鬲、銅戈和大銅泡各一件,這類墓的年代最早,有可能是滅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墓地中還發現一些西周早期的墓葬,隨葬的銅器有鼎、煕、甗、尊、卣、斝、瓿、罍等,個別的墓有壁龕以陳放隨葬品,這在西周時期是很少見的。

  在雲塘和莊白發現的墓葬以西周中期的為多,隨葬的銅器有鼎、煕、鬲、尊、卣、爵、觶,陶器有鬲、簋、罐。莊白的伯嬆墓,隨葬鼎、煕、甗、爵、觶、壺、盉、飲壺、盤等14件銅禮器,其中的鼎和煕均有長銘,記述伯嬆率師追擊襦戎,多有俘獲,由此可知西周中期周王朝和夷、戎的關系。

  西周晚期的墓葬在齊傢村發現較多,多為小型墓,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其組合為鬲、豆、簋、罐。此外,也有火候較低的仿銅式陶器。

  甲骨 1977年在鳳雛建築基址西廂房的一個窖穴內,出土卜甲和卜骨共 1.7萬多片。其中絕大部分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辭,最多的1片有30字。1979年,在扶風齊傢也發現5片有字甲骨。甲骨刻辭的內容,有的記述瞭周人和商王朝及其他方國的關系,也有某些重要朝臣的名號如太保、畢公等,有的則刻劃易卦。刻辭的字體都很小,筆劃纖細,顯示出嫻熟的書刻技藝。西周甲骨以前在山西洪洞坊堆、陜西長安張傢坡、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都有發現,但數量、字數都極少。周原遺址的發現大大豐富瞭西周甲骨的內容,為研究西周歷史提供瞭新的史料。

  銅器窖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周原遺址發現的西周銅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岐山董傢村出土的包括裘衛四器在內的37件銅器,1976年扶風莊白出土的 103件微氏傢族銅器群。前者銅器銘文內容涉及土地交換和賠償,是瞭解當時土地關系的重要資料。後者則為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提供瞭可靠的標尺(見周原銅器窖藏)。周原銅器窖藏中都含有西周晚期的器物,它們被埋藏的年代隻能是在西周晚期,推測有可能是西周末年犬戎入侵,貴族們倉皇逃走時埋入地下的。

  

參考書目

 陳全方:早周都城岐邑初探,《文物》1979年10期。

 丁乙:周原的建築遺存和銅器窖藏,《考古》1982年4期。

 李學勤:西周甲骨的幾點研究,《文物》198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