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又稱“冥器”或“盟器”。常是模仿各種禮器或日用器皿、工具、兵器的形狀,還有人、傢畜及鳥獸的形象,以及車船、傢俱、建築物等模型。質料以陶、瓷、木、石最常見,也有用金屬製造的。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歷代墓中都有發現。宋代以後又流行紙制明器。

  明器一詞,周代已經使用,《禮記·檀弓》中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的記載。從考古發掘所獲資料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即已發現現有專供隨葬的模型器,如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出土過陶屋模型,方形尖頂,屋門下還線刻有一條守門的狗。商周時期,明器使用日益普遍,河南安陽商墓中出土過錫制的禮器和質薄體輕無法實用的青銅兵器,都是專供隨葬的明器。也有仿銅器中鼎、𣪕、罍、尊、觚、爵等的陶制的明器,燒成溫度低,制作粗糙,花紋簡略,常常隻具有粗略的輪廓。戰國時期,有些仿銅禮器的陶明器制造得相當精致,例如燕下都16號墓中,隨葬的列鼎等禮器及甬鐘、鈕鐘和編鎛等樂器都是陶質的,這些器物完全模仿銅器,紋飾有彩繪、刻劃、拍印等種,既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又有一定的地方風格。秦漢時期,陶質明器更為流行,特別是模擬人形的俑有瞭較大的發展,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大量和真人等高的陶俑,是突出的代表。東漢時期,各種模型日益增多,特別是制作精美的大型陶樓,如三門峽市出土的陶樓高達1米左右,結構復雜,制作精美。此外如倉、井、碓、磨、灶等也很精細。三國以後,在南方的墓葬中大量出現青瓷明器,江蘇宜興西晉周氏墓地中出土的是典型的代表。同時還流行上面堆塑有樓閣、人物、神仙、鳥獸的青瓷谷倉罐(魂瓶)。唐代出現瞭三彩明器,同時對明器的使用,也按官階高低和死者身份作瞭規定,不論是內容、數量,還是尺寸,都有明顯的區別。北宋時期紙制的明器逐漸流行,其他質料的明器日漸減少。據南宋孟元老著的《東京夢華錄》等文獻記載,當時都城汴梁已出現有專門經營明器的店鋪。但是直到明代,王公官員的墓中還有大量陶、木質明器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