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河中遊新石器時代仰紹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南省陝縣東南的廟底村西。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56~1957年黃河水庫考古隊安志敏主持進行發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瞭考古報告專刊《廟底溝與三裏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較正,仰紹文化遺存的年代為西元前3900年左右,早期龍山文化為前2780年。該遺址的發掘,確立瞭仰紹文化主要階段之一的廟底溝類型,提示瞭它的豐富內涵和特徵;由這裏發現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屬於早期龍山文化的範疇,它為仰紹文化向向龍山文化的過渡,首次集中提供瞭大量的證據,從而使中原地區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傳承關系開始明朗。

  在仰韶文化遺存中,發現房子2座,窖穴168個,墓葬1座。房屋作方形半地穴式,面積約40餘平方米,門向南,有窄長的斜坡形門道,屋內迎門處挖築圓形灶坑,穴壁四周有數十個小型柱洞,室內中間分列4個較大的柱洞並埋放石礎,墻壁和地面用草拌泥摻紅燒土末塗抹,屋頂復原呈四角攢尖形。窖穴多圓形,有的埋有人骨架或豬、狗的骨架。工具以打制的盤狀砍斫器、圓餅狀刮削器、兩側帶缺口石刀、磨制的長方形單孔石刀、心形和舌狀石鏟等最有代表性。陶器約90%為紅陶,以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斜沿罐、釜、灶等最具特征。紋飾主要是繩紋、線紋和彩紋。彩紋除象生性的蛙紋外,大量的是以圓點、曲線、渦紋、弧線、三角渦紋、方格紋組成的繁雜富於變化的圖案。(見彩圖)

彩陶盆 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物)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曲腹碗

  在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中,發現房址和窯址各1座,窖穴26個,墓葬145座。房屋是圓形袋狀豎穴白灰面建築,底徑2.7米,有階梯式門道,坑沿周圍排有整齊的柱洞,室內有一大柱洞。復原起來是座尖錐頂的房屋。陶窯是葉脈狀火道、箅上有火眼的豎穴窯,窯室作橢圓形,結構比早先的橫穴窯進步(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制陶工藝)。墓葬排列整齊,為長方形豎穴頭向南的單人葬,絕大多數仰臥直肢,除2座墓各出1件小陶杯外都無隨葬品。工具以長方形和半月形單孔石刀、石鐮以及雙齒木耒(發現的是印痕)最具代表性。陶器中97%為灰陶,還有很少的細泥紅陶。籃紋發達,仍有極少的彩陶。器形以罐、盆類為多,大口筒狀罐、小口折肩平底罐、小口折肩尖底罐(瓶)、大口深腹盆、盆形鼎、斝等都很有特點。總的看,在這種早期龍山文化遺存中尚保留有仰韶文化的一些因素。當時的傢養動物豬、狗、羊、牛和雞,無論數量和種類都比這裡的廟底溝類型顯得發達。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廟底溝與三裡橋》,科學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