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的都城。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原名應天府城,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主持設計建造的。始建於朱元璋稱帝前兩年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至洪武二年(1369)大規模興建新城和宮城,費時4年,以後又繼續建造各主要城門和“後湖城”,到洪武十九年初步完工。洪武二十二年又加築瞭外郭城。如果連外郭城在內,明南京城可稱世界古代第一大城。

  明南京城的外郭城,系利用應天府城週邊的黃土丘築成,周長60公裡,共有18個門。內城周長33.77公裡,城墻平均高14~21米,基寬14米,以條石作基,磚砌內外壁,以石灰、米汁加桐油粘接,中夯磚塊、礫石和黃土。開有13座城門,以聚寶門(今稱中華門)最大。根據實際地理形勢和防守需要,宮城(皇城)在東,市區在南,軍事區在西北,報時報警用的鐘樓、鼓樓設於3區中心,並把周圍一些險要地形和沿江要塞都包括在城中。宮城在鐘山南麓,南北長2.5公裡,東西寬2公裡,現僅遺存石柱礎和琉璃瓦等。築城使用的巨大城磚,平均每塊長45厘米,寬22厘米,厚12厘米,重20公斤左右,皆由長江中下遊約30個府、100多個州縣燒造。為瞭保證質量,城磚都印有造磚的府、州、縣和監造官員以及造磚工匠的名字,其中還有一小部分質量很高的瓷磚。據史料記載,築城民工約20萬人,分段包工,經費由江南各富戶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