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墓地,包括馬傢窯文化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齊傢文化、辛店文化等遺存。位於青海省樂都縣城東的柳灣村北,地處黃河支流湟水北岸。總面積為11.2萬平方米。1974~1978年在趙生琛、謝端琚主持下,由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進行瞭多次發掘,發現墓葬1500座。以後編著瞭考古報告專刊《青海柳灣》。這是中國迄今所知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處氏族公共墓地,也是目前中國原始社會考古中發掘墓葬最多的地點。

  墓地可分為東、中、西3個墓區,東區以半山類型墓葬為主,西區以齊傢文化墓葬為主,中區以馬廠類型墓葬為主,在中區北端則以辛店文化墓葬為主。這表明不同文化類型的墓葬各有其分佈區域。

  半山類型墓葬 共257座,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排列整齊。普遍有葬具,以前檔大、後檔小的梯形木棺為主要形式。木棺的四角采用邊壁挖槽、端壁做榫的“穿榫法”緊密接合。死者頭向北。墓葬有兩種:一是單人葬,以二次葬為主;二是合葬,人數為2~7人不等,以2人或 3人合葬的占多數。合葬的死者采用“同棺疊壓葬”,即幾個死者同置於一棺,上下疊壓在一起,實行一次合葬。它應是母系氏族內部血緣關系密切的親族的合葬墓。

  隨葬器物一般較少,無明顯差別。有石器、骨器等生產工具和陶器等生活用具,還有許多骨珠等裝飾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陶器,全是平底器,不見圈足器與三足器,主要器類有彩陶壺、彩陶罐、缽、盆、瓶等10多種。代表性的彩陶花紋是用黑紅兩彩描繪的鋸齒紋、平行條紋、波折紋、漩渦紋和葫蘆形紋等,顯得絢麗繁復。

  馬廠類型墓葬 共872座。除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外,還有帶墓道平面呈“凸”字形的墓,它的原狀很可能是洞室墓。“凸”字形墓大部分都有木棺或墊板作為葬具,以長方形木棺為主,特殊的還在棺外橫向緊箍3個方形木框,以加固木棺。有單人葬與合葬兩種。前者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墓2~6人不等,以2人的居多,大都是仰身直肢,並排埋葬,也有采用“同棺疊壓葬”的。合葬墓的性質,屬於夫妻合葬或傢庭合葬等。

  墓中普遍有隨葬器物,除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外,以陶器為主,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合計1萬多件,器類有彩陶壺、長頸壺、雙耳彩陶罐、盆、小口垂腹罐、帶嘴彩壺等。許多墓還在陶甕中放有糧食(粟)。隨葬品的數量極為懸殊,如564號墓,95件隨葬品堆滿瞭墓坑。其中大量的彩陶壺,器形基本相同,花紋復雜多樣,甚為精美,遠遠超出個人的實際需要,顯然是擁有財富的反映。有的墓出土綠松石和海貝,當是輾轉交換所得的珍品。而有些小墓沒有葬具,僅以殘陶器作為象征性的隨葬品。

柳灣564號墓出土情形

  隨葬的陶器,彩陶占較大的比例。彩陶花紋多種多樣,最有代表性的花紋是左右連作的大圓圈紋和不同姿態的簡筆蛙紋。在相當數量的彩陶壺或陶甕的腹下部,畫有符號 130多種,當是文字產生以前的簡單記事符號。有一件彩塑陶壺,在外壁雕塑出一裸體人像,當有一定含義。在328號墓的一件彩陶壺內,有40多枚整齊的小骨片,長1.8厘米,邊緣分別刻有1、3、5個鋸齒,可能是記數或作其他專門用途的東西。

  齊傢文化墓葬 共366座。墓坑形制與馬廠類型的略同,但葬具有明顯區別,多數是以圓木挖成的獨木棺,一般長1.7~2米。棺內多為1人。以仰身直肢葬為主,也有二次葬和屈肢葬。有些墓主骨架有頭無身、有身無頭或四肢不全,其葬具和隨葬品則與普通墓一樣,有人認為,這可能是部落戰爭的受害者。隨葬器物以陶制的生活用具為主,常見器類有碗、盆、杯、侈口罐、雙大耳罐和高領雙耳罐,新出現瞭鴞面罐、四耳罐、盉、帶嘴罐和雙耳彩陶罐等,造型比較新穎。彩陶花紋具有與其他文化類型不同的獨特風格。(見彩圖)

雙大耳彩陶罐 青海樂都柳灣墓地出土(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齊傢文化遺物)

  辛店文化墓葬 共5座。多是圓形或橢圓形豎穴土坑墓,不見木質葬具痕跡。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隨葬器物不多,主要是陶壺和雙耳罐等陶制的生活用具。

  柳灣墓地的發掘,為探討黃河上遊從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有關文化的面貌、生產水平、葬俗、社會性質以及相互關系等,提供瞭豐富的實物資料,在中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書目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