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爨寶子的墓碑。立於晉安帝大亨四年(即義熙元年,西元405)。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土於雲南曲靖縣南30餘裏的揚旗田。咸豐二年(1852)時,將碑移至城內諸葛武侯祠,1937年再移至曲靖中學。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通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首作半圓形,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甯太守爨府君之墓”,5行15字。碑文共13行,行7~30字,全碑共400字。除題名末行最後一字缺損損外,其餘都清晰可辨。碑文內容主要敘述爨寶子的傢世及其治績。爨氏是漢末至唐代中期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建寧(今曲靖地區)、晉寧(今滇池地區)兩郡,是爨氏管轄的中心地區。碑稱寶子為建寧郡同樂縣(今陸良縣)人,以本郡人而官本郡太守,卒年23歲。碑文書體在隸楷之間,結字古樸峻峭,用筆方折,是研究中國書體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書法史上常將此碑稱為小爨,與南朝爨龍顏碑並稱為“二爨”。

爨寶子碑局部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