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楚人文字資料。1942年在長沙子彈庫楚墓中盜掘出土。帛書又名繒書,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期,但實物則以子彈庫出土的為最早。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發掘瞭這座墓葬,判明其年代在戰國中晚期之間。帛書摹本最早見於1944年蔡季襄的《晚周繒書考證》。原件現為美國私人收藏。

  帛書寬38.7釐米,長47釐米。文字為墨書,計 900餘字,字體是楚國文字;圖像則為彩繪,先用細筆勾勒,再填以彩色,至今仍較鮮明。帛書書中部有文字兩大段,書寫方向相反,一段8行,另一段13行。帛書四周有12個神的圖形,其形狀奇異,有三首、鳥身、珥蛇等,運筆細膩,各神像旁題記神名,並附文字一段。在帛書四角又有植物枝葉圖像。(見彩圖)

楚帛書 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

  關於帛書的內容和性質,學者見解不一。有人指出8行一段中提到“天棓”(一種彗星)、“側匿”(月初而月見東方)等天象災異。13行一段中,已考出有伏羲、炎帝、祝融、共工等名,有學者認為其中還有女媧、帝侈、禹、契等名,並涉及四時、晝夜形成的神話。四周12神名,已考定與《爾雅·釋天》12月名相合,所附文字系記12個月的宜忌。從這些方面看,帛書可能是戰國時代數術性質的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