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自稱“堯呼爾”。元、明時稱“撒裏畏兀”、“撒裏畏兀兒”,現代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曾稱“撒裏維吾爾”。1953年籌建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時,經本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為族稱。主要分佈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有10569人(1982),其中90%在肅南縣。裕固族現使用3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語(一稱堯呼爾語),主要分佈在肅南裕裕固族自治縣西部,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一種是東部裕固語(一稱恩格爾語),主要分佈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東部,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再一種是漢語。裕固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

裕固族

裕固族群眾在學文化

  族源與歷史發展 裕固族先民的活動,可溯於公元前3世紀的丁零、4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袁紇。袁紇是漢文史籍上所稱東支鐵勒(亦稱狄歷、敕勒、高車)的六大部之一。6 世紀中葉,東部鐵勒諸部處於東突厥汗國統治下。後在反抗東突厥統治鬥爭中,形成瞭以回紇(即袁紇、韋紇)為核心的部落聯盟。7世紀末,回紇重又淪於突厥奴役。唐武後時,一部分回紇人遷到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一帶遊牧。8世紀中葉,回紇擊敗突厥在烏德鞬山(今杭愛山支系)、溫昆河(今鄂爾渾河)建立回紇(後稱回鶻)汗國。9世紀中葉,回鶻汗國為黠戛斯所破,回鶻各部四處逃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與早先遷來的回鶻部會合(見回鶻),即成為今日裕固族的前身。

  9世紀70年代,河西回鶻擺脫瞭吐蕃的統治,建立瞭甘州回鶻政權。在歷時1個半世紀中,甘州回鶻首領仁美、仁裕和“夜落隔”通順,先後接受五代、宋朝冊封“英義可汗”、“奉化可汗”和“歸忠保順可汗王”的稱號,在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佛教文化藝術,維護中西貿易通道,助唐平定安祿山之亂,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等方面作出瞭貢獻。11世紀初葉,甘州回鶻為西夏李元昊所滅,一部分退居沙州(今敦煌)以南、柴達木盆地以北,西到羅佈泊、若羌一帶,史稱“黃頭回鶻”,亦稱“沙州回鶻”。13世紀初葉,蒙古帝國征服“撒裡畏兀”(即黃頭回鶻)地區。不少蒙古部落隨各宗王鎮戍邊境,進入撒裡畏兀地區遊牧,同撒裡畏兀相互間發生瞭長期密切的交往和融合。14世紀中葉,明朝在撒裡畏兀地區設置安定、阿端、曲先、罕東等衛。15世紀末葉,各衛因遭受吐魯番的察哈臺後王的侵擾,明朝政府乃將各衛遷入嘉裕關內肅州(今酒泉)、甘州(今張掖)一帶住牧。撒裡畏兀隨之東遷入關,定居於今分佈地區,其社會制度仍一直承襲著遊牧經濟為主的封建部落制。

  近代裕固族人民同中華各族人民一起積極參加瞭反帝反封建鬥爭。特別是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的西路軍進入河西走廊祁連山區,同國民黨軍隊及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進行殊死鬥爭的時刻,裕固族人民不惜犧牲支援紅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瞭貢獻。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裕固族的社會經濟,在肅南以個體私有的遊牧經濟為主,在黃泥堡以個體私有的農業經濟為主,都屬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手工業尚未脫離主要生產部門單獨分離出來,商品交換不發達。占人口很少的牧主、地主和部落頭目,擁有社會絕大部分牲畜、草場和土地,他們通過雇工、租佃和典當草場(土地)、放高利貸等方式,對廣大占有很少或不占有生產資料的農牧民和牧工進行剝削。同時,裕固族人民還遭受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支差派款、苛捐雜稅的壓榨。在社會制度上,肅南地區實行的是封建部落制度,部落頭目對群眾擁有許多特權,國民黨政府則通過部落上層對裕固族人民進行統治。黃泥堡地區實行的是國民黨政府的保甲制度。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佛教徒盛裝參加宗教儀式

  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 裕固族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民歌曲調獨特,內容有歷史傳說、諺語、故事、歌謠,以表達勞動和愛情的較多。《黃黛成》和《薩娜瑪可》是流行較廣的歌曲。

  牧民居住的方形帳房用6根或9根木桿支撐,周圍用褐氈搭蓋而成,別具特色。男子著高領左大襟長袍,系紅、藍色腰帶,戴圓平頂緞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登高統長皮靴。明花區老人一般還外套馬蹄袖,左耳戴大耳環,腰帶系腰刀、小銅佛、鼻煙壺等飾品。女子一般穿高領長袍,外套短褂,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腳登長靴。未婚少女常梳5條或7條發辮,帽上加一圈綠色珠穗。已婚婦女常在胸前背後掛戴3條長帶形“頭面”,上用銀牌、珊瑚、彩珠等鑲成美麗圖案。裕固族人民的飲食,牧區以酥油、糌粑、乳制品為主,農區以糧食、蔬菜為主。款待貴客要獻全羊或羊背子。

  裕固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間嚴禁通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婚姻形式有包辦婚及帳房戴頭婚。帳房戴頭婚即女子成年時舉行戴頭儀式,在娘傢可另立帳房成傢,是古老婚制的遺俗。喪葬有火葬、土葬或天葬。

  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建國以前,各部落中還盛行一種原始崇拜,稱作“點格爾汗”(意為“天可汗”)。

  建國後的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裕固族人民獲得瞭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1954年在肅南和黃泥堡分別成立瞭裕固族自治縣和民族鄉。裕固族幹部迅速成長,截至1983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幹部達509人,占全縣幹部總數的41.5%。1956年裕固族地區完成瞭民主改革,1958年實現瞭合作化和對牧主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建國30多年來,裕固族地區社會主義建設有瞭飛躍發展。1983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牲畜頭數發展到74.4萬頭(隻),比1954年增長近3倍。全縣在1954年至1979年為國傢提供的畜產品產值增長6倍多。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草原畜牧業基本建設進一步發展,如建設圍欄草場、人工草場、飼料地,興建水利設施,購置農業機械等。自治縣成立後,在原無工業的基礎上建成一批工礦企業。交通運輸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也有較大的發展,到1983年,全縣建中學3所、小學57所,建縣、區、鄉醫院和衛生院共18所。裕固族80%的牧戶已實現定居,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有瞭很大改善。(見彩圖)

裕固族少女細心飼養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