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希伯來人”和“以色列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約1500萬人(1980),主要分佈在美國(600萬)、以色列(310萬)、蘇聯(210萬),以及歐洲和其他地區(380萬)。以色列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國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美國猶太人通用英語,不少人懂希伯來語或以地語;其餘使用所在地語言。19世紀以前,流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彼此隔絕,在社會文化、宗教禮儀和生活習俗上產生一定差別,遂形成3 大支系:阿什肯納茲人、賽法丁人和東方人。信仰猶太教,歷史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統派教徒行割禮,禁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為不務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規不嚴。

  在希伯來語中,希伯來人意為“過河人”,因其祖先哈俾路人約在公元前2000年紀越過幼發拉底河而得名。哈俾路人原屬閃米特人的一支。據傳其歷史始於兩河流域的烏爾時代。公元前14世紀來到巴勒斯坦以後,曾與當地居民迦南人發生沖突;但因兩族語言相近,以後逐漸發生混合。當時遷入的有12個遊牧部落。後在巴勒斯坦南方形成猶太部落聯盟;在北方形成以色列部落聯盟。公元前13世紀前後,“海上民族”腓利斯丁人攻占巴勒斯坦沿海地區,並侵擾內地。以色列和猶太各部落曾與之長期鬥爭。在對外戰爭中,部落首領的權力不斷擴大,從而加速瞭奴隸制國傢的形成。公元前11世紀末,猶太王大衛征服周圍民族,定都耶路撒冷,建立統一王國。公元前928年王國分裂為以色列國和猶太國。公元前722年,亞述人攻陷撒馬利亞,俘以色列王及其臣民近3萬人返回亞述,以色列國遂亡。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人進兵猶太,不久毀耶路撒冷,滅猶太國,俘大批富人而歸,史稱“巴比倫囚虜”。公元前539年巴比倫為波斯人所陷,先後約有5萬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公元前332年遭希臘人入侵。公元前166年爆發馬卡比父子領導的起義,於公元前141年解放耶路撒冷,建立祭司王朝。公元前63年又被羅馬人征服。公元66年和132年猶太人先後爆發反羅馬起義,均遭殘酷鎮壓,幾十萬猶太人被殺,幸存者流徙異域,散居世界各地。

  約在12世紀,移居印度的一部分猶太人來到中國開封。有的學者認為,約在7世紀即已有猶太人僑居中國經商。初到開封定居的猶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等17姓。漢文史書稱他們為“術忽”、“德亞”、“猶太”,稱其所信宗教為“一賜樂業教”。他們與漢族共同生活,姓漢姓,用漢名;部分猶太人改信伊斯蘭教,成為回族。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

  整個中世紀,在基督教世界,猶太人始終背著出賣耶穌的罪名,到處受到仇視和迫害。常被限定在特定的“隔都區”,禁止擁有土地,多以放債和小商業為生,少數從事實業和自由職業。自18世紀法國大革命後,猶太人的處境始有改善,首先在法國開始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隨後,大多數歐洲國傢也仿效法國,隻有俄國例外。1881年俄國沙皇被暗殺,猶太人被懷疑為兇手而遭到大規模屠殺。這次大屠殺一直延續到1917年,幸存者約有200萬人逃往美國和其他國傢,為猶太史上最大的一次遷徙浪潮。留下的猶太人惶惶不安,對前途感到絕望。後在奧地利記者T.赫茨爾的鼓動下,於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瞭第一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創建瞭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自1917年英國政府發表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巴爾福宣言”後,猶太復國主義更加活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600萬歐洲猶太人慘遭納粹德國無辜殺害,遂使更多的猶太人支持復國運動。1948年5月,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當時僅有60多萬猶太人,此後又有不少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陸續遷往以色列,目前已有300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