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西夏黨項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紀西夏主李元昊稱帝,在廣運三年(1036)頒佈西夏文,並命野利仁榮加以演繹,曾在西夏境內與漢文同時流行。西夏國滅亡(1227)後,西夏黨項後裔仍有人使用。元代居庸關刻石和明代中葉保定出土的石幢上有西夏文,距創始時已有500餘年。此後逐漸湮沒,成為一種死文字。

  字體仿漢文楷書,但與漢字不同,筆劃繁多。另外有草書和篆字。每字由一塊或數小塊組成,一般分上、中、左、右、下等塊,各塊都有含意。。如用[1](見附表)作“人”旁(左塊),[2]作“犬”旁,[3]作“木”頭(上塊),[4]作“金”頭,[5]作“菜”偏(右塊),[6]作“鳥”偏等。共6000餘字,以會意字占絕大多數。還有諧聲組成的字,如[7]“國”字音[lõ],“骨”字即從其音。[8]“部姓”音[χa],即從另一字“囊”音[χa]得來。

  西夏文所表達的語言,是古代黨項羌人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西夏人自稱“彌”(mi),古代藏人稱之為“彌藥”,今稱“木雅”。西夏亦別稱“彌藥”。西夏境內居住著很多漢人和吐蕃人,所以西夏語中有大量漢語和藏語的借詞,甚至西夏韻書中一個韻裡有半數以上的詞借自漢語。

  西夏語的音韻研究,近年進展很快。西夏語音可以分為早期和晚期。晚期輔音有9類:重唇音p、ph、m、mb(mp);輕唇音f、v、w; 舌頭音t、th、n、nd(nt);舌上音ṭ、ṭh、ṇ、ṇḍ(ṇṭ); 牙音k、kh、ŋ、ŋɡ(ŋk);齒頭音ʦ、ʦh、s、nʣ(nʦ);正齒音tš、tšh、š、ndž(ntš);喉音x、j、w、ʔ;來日音(半舌、半齒音)l、ł、r、ʁ。早期輔音的特點是有濁塞音,在“延續音”中有氣音。如 *b、*d、*ɡ、*mh、*nh、*ŋh、*lh、*z、*ɣ、*rh等。晚期共183韻,分屬平、上兩個調。平聲97韻,上聲86韻。有鼻化元音,無輔音韻尾。元音有松緊之分。緊音和彝緬諸語緊喉元音相似。單元音有ɑ、i、u、e、o、ə、ạ、ị、ụ、ẹ、ọ、廦等,復元音有ɑi、ɑu,另外還有介音-i-和-w-。韻部排列是從u、i開始的。語法特點和其他藏緬語族語言相似。主語在謂語前,賓語在主語後、謂語前,形容詞定語在中心語後。動詞又可分為動作動詞、連系動詞、能願動詞。動詞的體有9個,在動詞前後用附加字表示。

  西夏人所著的西夏文字音韻書和幼學書主要有:①《番漢合時掌中珠》,骨勒茂才著,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刊。為研究西夏文字和語言最重要的文獻。②《同音》,分新、舊兩種版本。舊本為正德六年(1132)修訂。新本內容和分組同於《文海》,當與其同時或略晚。③《文海》,西夏文韻書,12世紀中葉刊本。仿漢文《廣韻》體制。每字按著者觀點解釋西夏文字的構造和意義。另有《文海雜類》殘卷,解釋文字的方法與《文海》相同。④《五音切韻》,乾祐四年(1173)寫本。尚有其他寫本。⑤《聖立義海》,用西夏格言註釋的辭書。乾祐十四年(1183)刊。⑥《同義一類》:西夏乾祐二十年(1189)刊。⑦《三才雜字》,乾定年間(1223~1226)刊。

  現存西夏文譯的漢文典籍和藏文佛經等,文物有文書、碑刻、官印、禁牌、錢幣等。西夏帝李元昊於1037年設國字院。西夏文的創制與使用對西夏國統治的確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瞭積極作用。

西夏字表

  

參考書目

 王靜如:《西夏研究》,共三輯,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八、十一、十三,北平,1932~1933。

 〔日〕西田龍雄:《西夏語の研究》,共兩冊,1964~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