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彝文編纂的史籍。彝語原名“哎哺哈額”,意為“影形及清濁二氣”,指宇宙和人類的產生,先有清氣和濁氣;由於清濁二氣的發展變化,然後出現天、地、人以至萬物的形和影。該書表達瞭古代彝族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相傳該書的編纂者是古羅甸水西熱臥土目傢的一位“慕史”(即歌師),當地人習慣稱之為“熱臥慕史”,其姓名已不可考。編纂者搜集彝族各傢族支系自古流傳下來的許多彝文文史篇章,經過修訂整理編纂成這部歷史文獻。具體成書年代不詳,據書中記載內容推測,可能在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平水西之後,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歸流”之前。全書計有彝文37萬餘字,400多個標題。其內容不僅反映瞭古代彝族對於宇宙和人類萬物起源的認識,也敘述瞭彝族同周圍其他民族的關系,以及彝族內部六大支系之間的關系,是一部比較系統地記載彝族歷史的古書,為研究彝族歷史提供瞭重要資料。但書中也有比較濃厚的迷信色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貴州省畢節專署民族事務委員會根據大方縣三元鄉陳傢祖代流傳下來的傳抄本翻譯成漢文,並定為今名。1981年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合編的《西南彝志選》已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