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的居民。約1245.6萬人(1979),其中1057萬分佈在蘇聯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其餘分佈在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等地。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使用烏茲別克語,分許多種方言,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1927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從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保留有祖先崇拜等傳統迷信。

  “烏茲別克人”一詞起源於14世紀金帳汗國的烏茲別克汗。中國元史稱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烏茲別克人的遠祖可追溯為古代的粟特人、花拉子模人、大夏人(即巴克特裡人)、費爾幹人以及塞種-馬薩格特人等。公元前後,一些使用突厥語的部落開始進入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地區。6世紀後半葉,隨著中亞地區並入突厥汗國,促使大批突厥部落遷入。後來,這些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與定居的伊朗語部落互相結合。15世紀,金帳汗國瓦解,部分居民遷到楚河流域,其餘的則被泛稱為烏茲別克人。16世紀起,先後建立佈哈拉、希瓦、浩罕汗國。19世紀中葉,烏茲別克人住地被沙俄兼並。1917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4年成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

  過去,烏茲別克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棉花、小麥、黍、豆類、水果等。棉花產量高,質地優良,是烏茲別克農業的驕傲,但耕作技術落後。草原和山麓地帶的居民從事半遊牧業,飼養綿羊、馬、牛等。織毯、絲綢、印花等手工業發達。十月革命後,燃料工業(天然氣)、有色金屬和農業機器制造等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植棉業已發展為農業的一個專門化部門,棉花產量約占蘇聯的三分之二。

  直到20世紀初,在烏茲別克人的社會和傢庭生活中,封建關系仍占統治地位,保留著許多父權制殘餘。婦女地位低下,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男方需送豐厚的彩禮。盛行夫兄弟婚等習俗。住屋多用生磚、石塊砌成,平頂厚墻,分內室(“女房”)和外室(“男房”)。習慣用毯子直接鋪地供坐臥。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繡花小圓帽,一般用黑絲絨或燈芯絨縫制,圖案別致,幾乎已成為鄰近各族共同喜愛的頭飾。婦女穿“魁納克”,即一種寬大多褶的連衣裙,多用絲綢縫制,花紋獨特。男子穿斜領右開襟、長及膝蓋的長袍,系繡花腰帶。飲食以面食和乳制品為主,吃飯時離不開奶茶。節日裡用抓飯招待賓客。民間創作有各種傳說、故事及敘事詩等。樂器有“冬不拉”、“獨他爾”、“熱瓦甫”、手鼓等。舞蹈以優美輕快、舒展爽朗、富於變化著稱,單人獨舞尤其引人入勝。

  另有百餘萬烏茲別克人分佈在阿富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