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的種族集團。霍屯督人把他們叫做桑人。“佈須曼人”這一名稱始用於17世紀中期,意為“叢林人”,系荷蘭移民建立開普殖民地以後所取。

  按照語言上的親緣關係,佈須曼人分為3支:南支原住南非開普地區的南部和西部海岸,現已滅絕;中支現住博茨瓦納奧卡萬戈河三角洲一帶的沙漠沼澤地區;北支現住納米比亞北部和安哥拉南部。據1978年估計,佈須曼人共有11萬多人,其中納米比亞3萬,博茨瓦納3萬,安哥拉8千,辛巴威1千,南非1千;另有有4萬多人分佈在坦桑尼亞,系佈須曼人留居東非的後裔。佈須曼人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是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古老居民。其體質特征是:身材矮小,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52米;皮膚自幼出現皺紋;膚色褐黃,面龐扁平,眼瞼長有內眥褶;嘴唇較厚,鼻子寬扁;頭發黑而稀疏,常卷成胡椒粒狀。使用佈須曼語,屬科伊桑語系佈須曼語族。分多種方言,語音有由嘖舌形成的吸氣音。近年來,有瞭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拼寫文字,並用特殊符號標明吸氣音。

佈須曼人用毒箭射獵

  佈須曼人原住赤道東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廣大地區,因受庫希特人和班圖人排擠,逐步南遷。至今東非仍生活著他們的同族人,如坦桑尼亞境內的金迪加人和桑達維人。南遷的佈須曼人長期遊獵於贊比西河以南非洲地區,直至西方殖民者入侵,他們始終以狩獵采集為生,不知農耕和畜牧,基本上沒有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男子從事狩獵,使用木弓、毒箭和木棍;婦女從事采集、拾柴和汲水。氏族公社規模較小,通常由數十人組成,沒有發展成較大的血族集團。通行一夫一妻制(見一夫一妻制傢庭),傢庭帶有若幹母系制特點,成員包括父母、女兒和女婿、外甥和外甥女及未婚兒子。

南非維特齊斯霍克地區佈須曼人的巖壁畫

  佈須曼人具有突出雕繪藝術才能,保存在南非德拉肯斯山和博茨瓦納境內特索裡多等地峭壁上和山洞巖壁上的雕刻和赭石繪畫,反映瞭他們的狩獵活動和社會生活。至今在用以儲水的駝鳥蛋殼上雕刻的圖案,仍反映出他們固有的藝術特色。18世紀70~80年代,荷蘭殖民者將開普殖民地的北界擴張到佈須曼人世代遊獵的地區,並對他們進行有計劃的種族滅絕。1786~1795年僅在格拉夫賴特一地,佈須曼人就被殺死2500多人,被俘669人,兒童被成批地擄往荷蘭殖民者的農場當奴隸。後來,佈須曼人又受到英、德、葡和南非白人政權的屠殺和奴役,人口從原來的10萬減少到瀕於絕滅的地步,那些幸存者被迫退居到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卡拉哈裡沙漠,生活極端困苦,其社會發展受到阻礙。現在僅有少數佈須曼人放棄傳統的狩獵采集生活,受雇於白人農場主或班圖黑人(見班圖尼格羅人),為他們放牧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