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部分自稱“佈朗”、“邦”,部分自稱“阿瓦”、“阿爾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漢族或傣族稱之為“濮滿”、“蒲滿”、“孟”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佈朗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猛海、景洪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及思茅地區的瀾滄 、墨江等縣。有58476人(1982)。使用佈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一說屬佈朗語支),分佈朗與阿爾佤兩個方言。部分人會講傣語、佤語或漢漢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會漢文、傣文。

佈朗族

佈朗族婦女

  族源與設治 佈朗族是雲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其分佈地區西漢時屬益州郡,東漢時屬永昌郡。漢文史籍中對雲南孟高棉語族諸民族先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漢晉時統稱為“濮”,唐宋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明代分稱佤族為“哈剌”。清代始見“崩龍”族稱,其餘仍稱“蒲蠻”。唐宋時期“樸子蠻”地區受南詔、大理政權統治;明朝設順寧府,以蒲人頭人充任土知府。後來原居於雲南南部的部分蒲人發展為現在的佈朗族。

  反帝反封建鬥爭 佈朗族人民具有革命鬥爭傳統,曾和其他民族一起舉行過多次起義,反抗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其中以清咸豐十一年(1861)墨江哈尼族、佈朗族人民起義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一度攻占瞭鎮源、墨江的大部分地區,鬥爭堅持長達七、八年之久。1943年,西雙版納西定曼瓦寨的佈朗族人民進行瞭反抗頭人征糧的鬥爭,一致拒絕交糧,推翻瞭大小頭人18個。19世紀中葉以後,佈朗族人民與當地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參加瞭反對英、法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雲南邊疆的鬥爭。隨後,西雙版納地區的佈朗族人民又與漢、傣、哈尼、拉祜等族人民一道,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軍隊的入侵,在保衛祖國的鬥爭中作出瞭貢獻。

  社會經濟 20世紀50年代前,佈朗族地區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大體可分為兩類地區:勐海佈朗山、西定和巴達一帶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餘;臨滄和思茅地區受漢族和其他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民族的影響,已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西雙版納佈朗族村寨多數具有農村公社的特點,由幾個至十餘個不同血緣的傢族組成。生產工具、房屋、牲畜等屬個體傢庭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傢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種類型。少數村寨保留有傢族公社的特點。傢族公社由同出於一個祖先(佈朗語叫“戛滾”,即“氏族或氏族集團”)的若幹小傢庭組成。在傢族范圍內的土地、森林、牧地均屬“戛滾”全體成員公有。每年春播前由傢族長主持按戶分配一次土地,收獲分別歸各戶所有。這類土地無論傢庭或個人隻有使用權,不能買賣。離村寨較遠的社有土地,由村社直接管理,凡村社成員均可自由耕種。近代以來,在傢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內,已出現瞭土地私有制,個別村寨的耕地、宅地、茶園等通過買賣或變相掠奪等形式,轉變為頭人、富裕戶所有。村社內的頭人,一般是選舉產生;村寨以上的頭人“叭”則由傣族土司委封,定期為傣族領主收繳稅貢,攤派勞役等。此地區的佈朗族生產水平很低。佈朗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旱稻、玉米和豆類,還比較普遍地植茶、種棉。

  文學藝術 佈朗族有比較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題材廣泛。歌舞受傣族影響較深,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弦等。佈朗山一帶佈朗族愛跳“刀舞”,青年喜跳“圓圈舞”。墨江佈朗族逢年過節或婚禮,盛行“跳歌”。

  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 佈朗族人民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男子著無領對襟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以黑佈或白佈包頭;婦女上穿緊身無領短衣,下著紅、綠紋或黑色的統裙,頭挽發髻並纏大包頭。少數人的服飾與當地漢族相同。男子過去曾有文身的習俗。佈朗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豆類,喜食酸辣。普遍喜好酒、煙。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住竹樓。實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戀愛與婚姻比較自由。喪葬習俗各地大致相同,通行土葬,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

  佈朗族大部分人過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行“開門節”、“關門節”、“賧佛”、“堆沙”等活動。

  建國後的變化 1950年春佈朗族地區解放後,佈朗族人民實現瞭當傢作主的權利。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根據佈朗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於1953年春完成瞭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土地改革;對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於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進行瞭土地改革;對尚保留原始公社殘餘的地區,則通過幫助大力發展生產,開展互助合作,逐步消滅落後制度的殘餘。1958年起開始實行農業合作化。由於興修水利,變刀耕火種為精耕細作,變墾新棄舊為固定輪作,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勐海佈朗山一帶茶葉產量空前增長,成為中國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商業、服務業逐步發展,土特產品逐年增產。佈朗族地區普遍建立瞭小學;設立瞭衛生所、醫療組,過去流行的痢疾、瘧疾等病已基本上被控制,群眾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

佈朗族村寨

  

參考書目

 《中國少數民族》,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