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口學傢,20世紀西方人口轉變論的主要代表人物。1902年8月16日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阿爾馬小鎮,父親是阿爾馬學院的數學教授。諾特斯坦最初在阿爾馬學院學習,後轉入烏斯特學院,1923年畢業後,入科內爾大學作研究生。後來曾到歐洲從事研究工作。1936年他建立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口研究所,1946年幫助聯合國建立人口處(1969年擴大為人口司),並擔任第一任處長,1959年任聯合國人口理事會主席。代表作有:《人口重壓地區的政策問題》(1944)、《從長遠觀觀點考察的人口》(1945)、《人口變化的經濟問題》(1953)等。

  諾特斯坦繼承並發揮瞭A.蘭德裡的人口轉變論,從宏觀方面論證瞭人口轉變的經濟根源,把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作為人口轉變的根本原因。他認為現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費用增長,婦女就業率提高和社會地位上升,摒棄瞭傳統的傢庭觀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早在1944年,他就預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發達地區人口的發展將會出現以往西歐曾經歷過的人口轉變過程: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長,從而構成人口壓力,阻礙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他證明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演變,不僅適用於歐洲、北美等國,也適用於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傢和地區,這是生產力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所必然導致的普遍的客觀規律。他把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人口轉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工業化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但死亡率上下波動,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第二階段為工業化早期,死亡率開始下降,出生率基本不變,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升;第三階段為進一步工業化時期,死亡率繼續下降,出生率開始下降,但下降速度慢於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仍然很高;第四階段為完全工業化時期,就是現代社會(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傢),死亡率和出生率都降到很低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甚至為零或負數。

  西方人口學界一些人認為,諾特斯坦把人口轉變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稱他為人口轉變論的完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