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稱“佈努”的瑤族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苗瑤語族 苗語支。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的都安、巴馬兩個瑤族自治縣以及淩雲、南丹、河池、田東等20多個縣的部分山區;貴州省的荔波、黎平、從江,湖南省的辰溪、漵浦、洞口、隆回、新寧、通道、城步,雲南省的富寧也有分佈。都安和巴馬是使用佈努語的瑤族最集中的地方。使用人口約38.8萬多。佈努語(以廣西都安縣梅珠話為代表)的特點如下:

  語音 ①有p、ph、m、祊、v、f、ʦ、ʦh、tɬ、tɬh、θ、t、th、n、熼、l、ɬ、ɕ、t、th、ʐ、ʂ、c、ch、ɲ、迡、j、ç、k、kh、ŋ、載、ɣ、w、0ω、ɦ、h等37個單輔音聲母。另有14個帶鼻冠音的塞音、塞擦音聲母:mp、mph、nʦ、nʦh、nt、nth、ntɬ、ntɬh、ηt、ηth、ɲc、ɲch、ŋk、ŋkh。還有nzj、nzhj和kw、khw、ŋkw、ŋkhw、ŋw、載w等8個顎化和唇化聲母。②送氣音聲母都隻出現在單數調的音節。③有i、e、a、o、u、ɣ6個單元音韻母和30個復元音韻母。④帶-i、-u 韻尾的和部分帶-n、-ŋ韻尾的都是固有的韻母;帶-i-介音的和帶-t、-k韻尾的韻母以及in、on、ɣn、uaŋ都是借詞的韻母。⑤有8個基本聲調,同漢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8個調一致;還有3個聲調是由1、2、3調變來的。

  語法 ①以虛詞和詞序為主要語法手段。②名詞、形容詞、狀詞和指示代詞作定語時,一般在中心語後,如:ŋka12(肉)mpai42(豬)“豬肉”;aŋ33(水)θɣŋ231(涼)“涼水”;lɣŋ33(紅)tɬan31(鮮紅貌)“鮮紅”;ka33(條)ntu42(河)nau43(這)“這條河”。③人稱代詞有單數、雙數、多數的區別,第二、第三人稱的雙數與多數用不同的聲調表示。④指示代詞有近指、中指、遠指的分別,遠指又可分為能見的和不能見的兩種。不能見的還有雙方都知和雙方都不知,或者我知對方不知的區別。⑤數詞作定語修飾量詞或量名詞組時,表示序數的在中心語後,表示數量的在中心語前,如:tuŋ231(隻)mpai42(豬)cɣu21au33(十二)“第十二隻豬”;cɣu21au35(十二)tuŋ231(隻)mpai42(豬)“十二隻豬”。⑥量詞重疊表示“每”的意思,單音節形容詞和修飾形容詞的狀詞重疊表示加強意義。⑦一部分單音節動詞有形態變化,表示行動隨便而迅速的情貌。⑧判斷動詞有兩個,固有詞和漢語借詞並存,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使用有所不同。⑨主語在謂語前,賓語、補語都在動詞謂語後,如:mu12(他們)θi43(寫)θɣ33(字)caŋ231(完)kwo42(過)“他寫字完瞭”。

  詞匯 ①固有詞大都是單音節的,復音的單純詞極少。②合成詞比較豐富,以修飾式的居多。③固有詞中有不少名詞帶前加成分,有的有逐漸脫落的趨勢。④有相當數量的並列四音格。⑤有很多漢語借詞,其中有些漢語借詞是通過壯語借入的,早期借詞以單音節的居多,大多數是音義全借的,半借和加註的不多,意譯詞極少。現代借詞多是雙音節的政治、經濟、文化用語。

  方言 有佈-瑙、巴哼、唔奈、炯奈、優諾5個方言。除佈-瑙方言又可分為東努、努努、佈諾、瑙格勞、努茂5個土語外,其他方言內部差別極小,不分土語。①佈-瑙方言主要分佈在廣西西部,貴州南部、雲南東南部地區也有一些,使用人口相當於其他4個方言使用人口總數的12部。②優諾、炯奈方言使用人口都不多,分佈於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金秀瑤族自治縣的幾個村莊;唔奈、巴哼方言較零散地分佈在湖南西南部、貴州東南部、廣西北部地區。③使用不同方言的人們相互間不能用佈努語通話,方言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上。④優諾方言的語音特點是聲韻系統比較簡單,帶鼻冠音的聲母已全部消失,漢語借詞比其他4個方言多;巴哼方言和唔奈方言的小舌塞音聲母q、Nq 同佈-瑙方言的舌面音聲母c、ɲc和舌根音聲母k、ŋk對應;炯奈方言的pl、kl等復輔音聲母同佈-瑙方言的tɬ組聲母對應;巴哼方言沒有帶鼻音韻尾的韻母,以鼻化韻母同其他方言的帶鼻音韻尾的韻母對應;唔奈方言隻有一個鼻音韻尾-ŋ,以-i韻尾同其他方言的-n韻尾對應。⑤佈-瑙方言5個土語間在語音、詞匯上各有特點,佈諾土語沒有送氣音聲母;瑙格勞士語有送氣的擦音聲母;努茂土語有些聲母帶喉塞音與不帶喉塞音的對立。

  

參考書目

 毛宗武、蒙朝吉、鄭宗澤:《瑤族語言簡志》,民族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