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波蘭人口占多數的民族。約3440萬人(1978),占全國人口的98.4%。屬歐羅巴人種波羅的海類型和中歐類型。使用波蘭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有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分大波蘭、小波蘭、馬佐夫舍、西裡西亞和卡舒佈5種方言,14~15世紀以大波蘭和小波蘭方言為基礎形成波蘭標準語。95%的人信奉天主教。教會對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具有廣泛的影響。

  波蘭人為斯拉夫人的一支。據考證,今日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谷為古代斯拉夫人的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一地區便有原始人類居住,至公元前8世紀,已形成古斯拉夫人,其分佈地區向南向東擴展到喀爾巴阡山至頓河上遊一帶。公元4~6世紀,開始出現部落聯盟。由於受到“民族大遷徙”浪潮的沖擊,其居住地域進一步擴展,爾後逐漸分化為西、東、南三大支系。西支中仍留居於奧得河和維斯瓦河流域的古斯拉夫部落,如瓦爾塔河地區的古波蘭人,維斯瓦河地區的波莫瑞人、馬佐夫舍人、維斯瓦人和萊赫人,以及西裡西亞地區的斯裡紮人、賈道什人、博佈舍人、沃波雷人和高文希采人等,便是後來的波蘭民族的先民。這些部落的社會經濟,到10世紀初已有相當發展,大多從事犁耕農業,手工業亦很發達,善於冶鐵、制陶和紡織,與南方先進地區的貿易往來活躍。許多部落聯盟已跨越奴隸制階段而發展為早期封建國傢:在瓦爾塔河中遊,以格涅茲諾和波茲南為中心建立瞭波蘭公國;在維斯瓦河上遊,以克拉科夫為中心建立瞭維斯瓦國;在西裡西亞等地形成瞭眾多的封建土邦。

波蘭人

  966年,波蘭大公梅什科一世經南鄰捷克接受基督教信仰,同時創制文字,進一步推動波蘭公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國勢日盛;並逐步將其統治擴大到西裡西亞,以及馬佐夫舍人、波莫瑞人和維斯瓦人的地區。其子博萊斯瓦夫一世繼位後,已基本統一波蘭各部落,遂於11世紀初建立封建王國。波蘭王國在當時的中歐政治舞臺上曾發揮重要作用,三次抗擊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均獲全勝。此後,波蘭在政治上雖為封建割據和外來侵略所困擾,但在民族形成上則日益成熟,波蘭人已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實體而存在,先後與周圍強鄰德意志人、普魯士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條頓騎士團進行抗爭;13世紀中葉,曾經三次勝利抗擊蒙古韃靼人的入侵。1386年,波蘭王國開始與立陶宛大公國實行聯合;1569年,通過盧佈林條約,兩國正式合並,成立波蘭貴族共和國,勢力增強,進一步向東擴張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

  自17世紀起,波蘭日趨衰落。1733~1735年爆發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72、1793和1795年,波蘭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但波蘭人並未屈服,在亡國後的120餘年裡,曾多次舉行大規模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1905年爆發群眾性的總罷工,並在羅茲進行巷戰。十月革命後,蘇聯承認波蘭的主權和獨立,波蘭遂於1918年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39年,希特勒德國入侵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直至1944年波蘭人始獲解放,於當年7月22日建立波蘭人民共和國。

  波蘭人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在歷史上與法國、意大利均有密切的文化交往。1364年,創建克拉科夫大學,文化教育發達。曾湧現著名的科學傢N.哥白尼、居裡夫人,文學傢A.B.密茨凱維奇和音樂傢F.肖邦,對世界文化寶庫作出瞭傑出的貢獻。歷史上,波蘭人以農業為生,近幾十年來,工業得到發展,進入70年代後,工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采礦業以煤為主,銅礦開采發展迅速。鋼鐵、機械、造船、化工和紡織工業均有相當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