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本尼迪克特

  美國民族學傢、女詩人。系美國人類學歷史學派開創人F.博厄斯的學生,也是他的學術繼承人。生、卒於紐約。192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從1936年起任該校人類學系代理主任。在學術思想上與博厄斯有所不同。她與美國國人類學傢M.米德一起,結合心理學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學派中的一個支派,即“心理學派”或“民族心理學派”,又稱“文化心理學派”、“種族心理學派”。她重視實地研究工作,調查研究過北美的普埃佈洛印第安人、傳道區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皮馬印第安人和佈萊克弗特人(黑足人)。她的理論基礎是種族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的混合物,但她的種族主義主張比較隱蔽。她雖在口頭上也反對種族主義,但認為生活於不同文化中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質,在生活上表現為不同的系統反應,並認為每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都具有一種特有的“心理定向”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種“定向”實際上就決定瞭其成員如何看待和處理來自周圍環境的信息,也就是說文化決定著思維方式。她認為不同的文化模式是有優劣之分的,應在世界上推行一種最“優秀”的文化模式,這便是美國的生活方式。她的代表作是《文化模式》(1934)和《菊與劍》(1946)。《菊與劍》在日本曾引起強烈反應。其著作還有《種族:科學與政治》(1940)、《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話學》(193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