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心理學的一種新學說。又稱認識心理學。廣義地說,心理學中凡側重研究認知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但心理學界特稱的認知心理學則是專指用資訊加工的原則和術語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知覺、記憶、思維、語言在內的心理學。因此,它又被稱作資訊加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其主要標誌是1967年出版的美國心理學傢U.尼塞的專著《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在其產生過程中吸取瞭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和格式塔心理學的某些觀點和和方法,同時試圖克服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忽視對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嚴格的環境決定論以及人和動物不分的傾向。它也是在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科學以及A.N.喬姆斯基語言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認知心理學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表現的決定性作用。它研究人如何獲得信息,如何對信息編碼和轉換,如何存貯和提取信息,以及如何用它指導人的行動。認知心理學傢由於受控制論、信息論和計算機科學的啟發,認為計算機的硬件盡管和人腦的神經結構不同,但卻完全可以在計算機的程序所表現出的功能和人的認知過程之間進行類比。因為,人腦的工作原則和計算機的工作原則,即信息加工的原則,是相同的,人和計算機都是一種信息加工系統。這種系統所處理的信息都是符號。它的工作過程,即人的認知過程,就是接受和存貯符號輸入、對輸入編碼和解碼作出決策、產生新的表達方式、給出符號輸出的全部過程。在他們看來,瞭解瞭這些過程,就能瞭解從知覺到記憶以及思維范圍內的人的活動,並且也有助於瞭解情緒、個性、社會交往等人類的另一些心理特征。在具體研究中,認知心理學著重實驗室實驗,主張觀察從事智能活動的人的外部表現,以分析它的抽象機制。有的認知心理學者還采用自我觀察法,要求被試者在執行認知任務、表現實際操作的同時報告出他們的心理活動情況,並結合分析某些測量到的客觀指標,如反應時和正確反應的百分比等,找出人的認知活動的規律。

  認識心理學註重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對於當前認知活動的作用,強調認知活動的整體性,這些都對心理學的發展有積極意義。在具體研究方法上,它結合使用瞭自我觀察法,比較符合心理學的特殊研究對象的需要,在知覺、意象、記憶、思維、語言等領域的具體研究中取得瞭一些成果,豐富瞭心理科學的內容。同時,它吸取現代科技新成就,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活動,這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究具有促進作用。但是,認知心理學在人與計算機之間進行類比的方法,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盡管人的某些認識活動規律在通過人為的簡單化、形式化、符號化處理後,可以變成計算機程序並實現計算機模擬,但用它反過來說明人的整體心理活動則失之片面,並帶有某種機械決定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