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蘊含著豐富哲學思想的醫學著作。又稱《內經》。現分為《素問》、《靈樞》兩書。託名黃帝,真實作者不可考。成書年代說法不一,一說戰國,一說秦漢間,一說西漢初期或中期。實非一時一人之作。

  《內經》利用陰陽五行學說,對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的關係,作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說明。《內經》說:“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又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它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是陰陽二氣相互互作用的結果。同樣,人體結構和人體的生理運動也是自然界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因而病理要從自然界中尋找。認為疾病是自然界外在的某些物質因素侵害而產生的,若違反四時的養生原則,則邪氣傷人。它說:“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內經》在治療理論方面,堅持求是的態度和方法。針對病起、病中、病因都一一提出施醫方案,力求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內經》利用陰陽五行學說說明人體各部器官的有機聯系,強調五臟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整體。還提出瞭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的有機聯系問題。認為過度的喜、怒、哀、思,會傷害內臟的器官,因此人要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它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內經》的這些論斷、比附不一定全都恰當,但能註意從事物的總體出發,並從相互聯系中把握事物的規律,這是一種唯物辯證的認識方法。

《黃帝內經》金刻本

  《素問》一書,隋代全元起曾作訓解,唐代王冰作註,宋代高保衡、林億等重作校正。其《新校正》有明代顧從德翻刻宋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出版,很有參考價值。此外還有清代張志聰所作《素問集註》。《靈樞》一書有張志聰的《靈樞集註》,可供參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