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周

  中國明末哲學傢。字起東,號念臺。因講學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於明萬曆六年,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左都禦史。南明福王政權覆亡,絕食殉國。劉宗周為官剛正,敢於直諫,曾指責崇禎帝朱由檢“見小小利而速近功”,“有自用之心”。因彈劾宦官魏忠賢、權相溫體仁幾次被革職為民。福王監國,又因劾馬士英、阮大鋮“黨邪害正”,被黜歸裡。

  劉宗周一生致力於講學和著述,先後在東林書院、首善書院、證人書院與高攀龍、鄒元標、陶奭齡等共同講學。其著作輯有《劉子全書》40卷,《劉子全書遺編》24卷,相繼於清道光四年(1824)、三十年(1850)刊行。

  劉宗周學說“以慎獨為宗旨”。“獨”即“本心”,即自我意識。慎獨就是“兢兢無負其本心”。劉宗周的哲學思想是矛盾的。他基本上信奉王守仁心學,又提倡理氣一元論,認為“盈天地間,一氣而已”。還說,“理即是氣之理、斷然不在氣之先,不在氣之外”,不承認氣之上有主宰者。劉宗周否認“生知”,反對“廢聞見而言德性”,強調聞見之知。他反對把人性分為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認為“性隻有氣質之性,義理之性者,氣質之所以為性也”。

  劉宗周講學20餘年,培養瞭許多著名學者和氣節之士,其中有黃宗羲、陳確等。劉宗周的理氣關系學說,被黃宗羲視為千古決疑之論。他痛恨封建專制的腐朽、懷疑憑一人的獨斷就能治好國傢。他的思想直接影響瞭黃宗羲。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對君主私天下進行瞭譴責。陳確的“天理正從人欲中見”的合理命題是對劉宗周人性論思想的發揮。

  劉宗周思想在19世紀初日本陽明學派中也有一定影響,受到一些思想傢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