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在蘇聯被確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但是它的發展過程複雜多變,大體上經歷瞭形成期、停滯期和再發展期3個歷史階段,在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形成瞭自己的研究特色。

  簡史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蘇聯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期。這一時期,圍繞社會心理學的物件、方法論等問題進行瞭廣泛的探討和爭論。1921年出版瞭B.M.別赫捷列夫的蘇聯第一本社會心理學專著著《集體反射學》。他從機械論、唯能論的一般反射學立場出發,指出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應當由反射學原則(把人聯合為集體的機制)和社會學原則(集體的特點和社會生活與階級鬥爭條件的關系)的結合來實現。B.A.阿爾捷莫夫在《社會心理學概論》(1927)一書中則指出,在馬克思哲學觀點的前提下,整個心理學都是社會心理學,可分為個體心理學和集體心理學;1927年出版的К.Н.科爾尼洛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心理學教科書》提出瞭反應學的觀點,認為社會心理學的任務是測量集體對統一刺激的統一反應的速度、強度和動態。Л.С.維戈茨基在微觀心理學范圍內論及瞭重要的社會心理學思想。這一時期大多數心理學傢都企圖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心理學,但未能擺脫機械論、生物學化等觀點的影響,並帶有試圖用社會心理學代替傳統普通心理學的泛化錯誤傾向。

  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為蘇聯社會心理學的停滯時期。社會心理學在該時期被視為反動學科的同義語。但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實際材料的積累和研究並未完全停止。如A.C.馬卡連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在教學實踐中,對集體和個性問題作瞭大量實際研究,並創立瞭集體與個性的學說;H.K.克魯普斯卡婭也在教學實踐中探討瞭集體問題,她與馬卡連柯一起奠定瞭關於集體是教育強有力的決定因素學說的科學基礎。60年代初,蘇聯社會心理學的學科地位重新被肯定,並進入瞭再發展階段。1963年6月,在列寧格勒召開瞭第二屆全蘇心理學代表大會,決定重新設立社會心理學組,並展開瞭關於社會心理學對象等問題的討論。討論中出現瞭3派觀點:①認為社會心理學的對象是群眾的心理現象;②主張社會心理學的對象是個性心理學;③介於上述兩派之間,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群眾心理和個性在群體中地位的科學。1968年在基輔召開瞭第三屆代表大會,會上就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研究領域、一般方法和理論,以及各種具體的研究材料等作瞭專門的報告和進行廣泛的探討。這幾次討論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層次上進行的。此後,蘇聯社會心理學逐步走上瞭正軌,並在方法論、理論和具體科研方面取得瞭顯著進展。

  方法論問題 蘇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特點之一是重視探討方法論問題。1982年,E.B.肖洛霍娃提出瞭一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方法論體系構想,指出社會心理學研究應遵循以下方法論原則:①科學世界觀的一般性原則。如黨性原則、人道主義原則、社會發展原則、理論與實踐統一原則。②普通心理學中已形成的一些原則。如決定性原則、反映原則、意識和活動統一原則、發展原則。③70年代以來蘇聯心理學的一般科學觀點,即綜合觀點、系統觀點、個性觀點。④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四個范疇:社會關系、生活方式、交往和活動。

  理論特色 蘇聯社會心理學者主張通過探討交往和活動認識社會心理現象,認識群體。交往論者Б.Ф.洛莫夫認為社會心理學必須加強對交往問題的研究,因為交往問題會逐漸成為社會心理學的某種邏輯中心;活動論者Α.Н.列昂季耶夫則認為,活動是根本性的范疇,交往隻是它的一種局部情況;E.C.庫茲明又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不同水平上的交往。70年代由Α.Β.彼得羅夫斯基提出的人際關系“活動中介和層次分析理論”,是蘇聯社會心理學一種頗具特色的群體理論。它以群體是活動的主體、其成員參加共同活動為中心的觀點,說明群體的形成、群體的發展水平、群體的不同類型、群體心理的產生、群體中人際關系的動態等,同時考慮到群體所從事的共同活動的社會方向性因素,即所從事的活動是有助於社會進步,還是反社會的,從而把具有高度發展水平的集體與反社會的犯罪團夥區分開來。

  研究的結構體系 在幾十年的探索和發展中,蘇聯社會心理學形成瞭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結構體系:①大型群體即宏觀環境的社會心理現象。主要包括階級心理、民族心理、社會情緒、大眾傳播心理,以及時尚、趣味、禮節、偏見等現象。②小群體即微觀環境的社會心理現象。包括小群體的人際關系、心理包容、群體心理氣氛、交往問題、領導與被領導心理、群體團結、群體價值取向和集體的心理學問題等。③特殊群體如傢庭、學校班級、生產班組中的社會心理現象。④個性在和群體相互關系中的心理表現。主要包括個性傾向性、個性自我評價、自我感覺、個性的心理定勢,以及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等現象。

  應用研究 蘇聯社會心理學在註重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還註重從現實生活出發,探討社會的現實問題,特別是70年代後,應用和實驗研究急劇增多,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主要領域,如教育、企業管理、社會規劃、醫學、軍事、體育運動、婚姻、傢庭、人口、社會咨詢、民族、宗教、司法、政治和國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學問題。1977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五屆全蘇心理學代表大會上,舉行瞭社會心理學5個專題討論會,匯編瞭約250篇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報告、論文和實驗研究材料。

  研究機構 1962年,列寧格勒大學組建瞭全國第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室。接著,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庫爾斯克、科斯特羅馬、雅羅斯拉夫爾、基輔、明斯克、梯比裡斯和蘇聯波羅的海諸共和國相繼建立瞭研究中心。1968、1972年,列寧格勒大學、莫斯科大學分別建立瞭社會心理學教研室,廣泛進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1972年,蘇聯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建立瞭社會心理學研究室,擔負協調和組織全蘇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