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米德

  美國社會學傢、社會心理學傢及哲學傢,符號互動論的奠基人。1863年2月27日生於麻塞諸塞州的南哈德策。1887~1888年為哈佛大學研究生,後去歐洲學習心理學和哲學。1891年任密歇根大學副教授,1894年執教於芝芝加哥大學。主要著作有:《心理的定義》(1903)、《精神、自我與社會》(1934)。

  米德自稱是社會行為主義者,認為象征符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通過語言、文字、手勢、表情等象征符號進行交往,達到共同理解。社會意義建立在對別人行為的反應基礎上。他重視日常生活情境(見社會情境)中人們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會關系。

  米德認為,“自我”源於社會相互作用,象征符號在其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兒童並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識,而是在對語言等符號的學習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見社會角色),並獲得社會反饋,從而學會把自己作為客體的思維,產生自我意識。米德指出,自我發展經歷瞭3個階段:模仿、遊戲及競賽。人格發展是個體在與他人用符號交往中掌握社會觀點的過程,個體不是社會預制的印記;人格發展是社會存在通過對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施加影響並引起變化的過程。

  米德的符號互動論在心理學界及社會學界有較大的影響,成為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學中一個重要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