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的國傢政權。在階級社會裏,任何國傢政權都是一定階級的專政。剝削階級的國傢是少數剝削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政。社會主義國傢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敵對階級、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專政。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正如列寧所說:“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當然不能不產生非常豐富和繁雜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個,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列寧選集》第3卷,第2000頁)。

  歷史的發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傢學說與中國政權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漸制定出人民民主專政的綱領。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政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雛形。毛澤東早在1945年就指出,中國應當“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傢制度”(《毛澤東選集》第3卷,1967年版,第957頁)。1949年3月,毛澤東又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提出瞭人民民主專政的主張,在同年 6月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開始全面闡述瞭這一理論,並作出結論:“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後,在1949年 9月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 9月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上,都有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傢制度為人民民主國傢的規定。1982年12月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傢。”這裡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確規定瞭人民民主專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和國傢制度。

  毛澤東提出的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結合起來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豐富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是這一學說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主要論點是: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傢隻能是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任務是:盡快發展生產力,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進入無階級社會。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從理論到實踐都取得瞭世界意義的勝利。巴黎公社、俄國的蘇維埃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一系列人民民主政權,雖然形式不盡相同,但實質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傢政權。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政權,反映瞭中國國情,是根據中國的社會歷史、民族特點和政權建設實踐總結出來的。

  中國的國情 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人民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其所以采取這種形式是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根源的。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0多年間,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和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使中國社會停滯不前,生產力低下,生產關系落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新式的工業生產總值隻占國民經濟的10%,而這10%的新式生產又絕大部分是帝國主義經濟和官僚買辦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極為薄弱,手工業和農業生產則在雙重剝削之下,遭到嚴重破壞,奄奄一息。這個社會的階級結構,則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已出現並不斷發展,逐漸走上政治舞臺。無產階級因受嚴重剝削和壓迫,具有堅強的革命性,但作為主力軍的產業工人人數少,在全國總人口中處於少數的地位,這就決定瞭它隻有爭取和團結農民階級、小工業和手工業的雇傭勞動者和其他勞動人民,包括手工業者、知識分子等小資產階級分子,以及中等資產階級即民族資產階級分子,組成巨大的革命隊伍,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地主階級的統治。大資產階級即官僚買辦階級則是依附於帝國主義、勾結地主階級的革命對象,而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他們人數少,力量薄弱,無力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同情或參加工人階級領導的革命。中國社會這個基本情況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情況決定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政權必須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這就是中國的國情、中國的特點,也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據和條件。

  就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構成來說,不論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三三制”政權,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各階級聯合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政權,都是不同程度地團結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的群眾組成廣泛的統一戰線為其社會基礎的。但是這個廣泛的人民群眾組成的統一戰線,不論是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民主愛國人士,並不是各自分散、各行其是的群眾,而是在工人階級(經過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接受共同的政治綱領,團結一致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已經基本完成,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已不存在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工人階級隊伍已經成倍擴大,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已經增強,同時,農民不再是小土地所有者,而是社會主義集體農民,知識分子從總體上說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其他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也都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贊同和遵守新憲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祖國工作,所以,人民民主專政符合各族人民的願望,具有極廣泛的社會基礎,但它在實質上仍是無產階級專政,是適應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

  關於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是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自己的國傢。在建國以後,特別是在現階段,首先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加速建設現代化的高度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傢。另一方面的職能,在國內是鎮壓叛國的和其他反革命活動,制裁危害社會治安、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的犯罪和其他犯罪,改造犯罪分子;對外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國傢的安全。這兩種職能是完全一致的。就國內來說,鎮壓反革命活動、制裁犯罪活動,正是為瞭保衛社會主義建設,沒有或者不行使這一職能,就不成其為無產階級專政。同樣,放棄建設社會主義國傢的職能,單純搞制裁犯罪活動,也不能算是無產階級專政。從這兩方面的職能來看,很明顯,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政權建設中創造的適合中國情況和革命傳統的國傢政權,其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其形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國傢。人民民主專政有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和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的兩個方面的任務。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國傢政權的主要任務是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為瞭保證建設的順利進行,必須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使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傢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但是由於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敵對分子還存在,嚴重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秩序的犯罪活動還存在,決不能放棄專政的任務。總之,民主和專政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缺一,就不成其為人民民主專政。隻是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在具體運用上,著重點可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