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上座部重要論著。佛音著。約成書於5世紀中葉前。它被譽為小乘佛教三藏典籍和義疏的精要,是研究上座部佛教思想和教理的重要論著。相傳是佛音在5世紀20年代到錫蘭(今斯裡蘭卡)研讀僧伽羅文論疏和上座部佛教教義時,大寺派僧團為瞭測驗他的才幹,命其註釋兩首偈頌,而據以寫出的闡述佛教主要教理的綱要作品。它雖和早於200多年的優波底沙所著的《解脫道論》在體裁和內容方面都十分相似,但有不少觀點和《解脫道論》不同。它依據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傳統思想,以唯心主義心物平行的的二元論論點,不厭其詳地對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進行闡述,較《解脫道論》更煩瑣復雜。《清凈道論》全書共分為23品,依照次第論述戒、定、慧三學。第1~2品闡述戒的定義、作用、種類和持戒的各項規定等;第3~13品闡述定學的定義、種類、修定的各種方法、修定的目的和所獲得的福德等;第14~23品闡述慧學,包括慧的定義、種類及修習方法等,這一部分是《清凈道論》的核心,它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闡明瞭關於四諦、五蘊、八正道和十二緣起等佛教哲學的基本理論。《清凈道論》除瞭有僧伽羅文、泰文、緬甸文、柬埔寨文、老撾文、傣文、天城體梵文及拉丁字母的音譯巴利文本外,還被譯為漢、日、英、法、德等文字,被視作研究上座部佛教哲學思想體系的重要參考資料,受到學術界和佛教界的一致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