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一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和發展時期的哲學。這一時期,先秦百傢爭鳴的局面已經結束,以儒傢哲學為中心的新的封建統治思想體系逐步建立起來。

  產生的歷史背景 西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傢。為瞭鞏固新的封建政權,秦始皇採取瞭一系列經濟、政治和文化措施,“使黔首自實田”以定賦,廢封國,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的發展。但是,沉重的賦稅徭役剝削和殘酷的嚴刑峻法統治,迅速地激化瞭封建統治者和廣大人民的矛盾,秦王朝僅存15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漢朝統治者接受瞭秦覆滅的教訓,采取瞭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出現瞭“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封建經濟文化出現瞭高度繁榮局面。但它的背後卻隱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兩漢時期,土地兼並不斷發展,官僚貴族巧取豪奪,加劇瞭農民和地主、封建地主階級內部寒門庶族與豪強地主之間的矛盾。農民革命的爆發,各種社會矛盾的加劇,推動著社會的前進,也影響著哲學思想的發展。

  秦漢哲學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和先秦諸子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時期多次出現過儒法或儒道對立與鬥爭的局面。但是,從統治階級方面來說,不論是“崇尚黃老”還是“獨尊儒術”,實際上總是兼采名、法、陰陽等各傢學說,采取瞭所謂“以霸王道雜之”的基本原則。在儒學內部,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爭論對兩漢哲學思想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天文學中形成的蓋天、渾天、宣夜三傢關於天體結構的理論,《黃帝內經》等醫學名著對生命成因、疾病起源、形神關系所作的比較合理的解釋,直接推動瞭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東漢時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及道教的出現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瞭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發展概況 秦漢時期的各種哲學思潮相互激蕩,具有過渡的性質。秦漢統治者對各種思想、學說的選擇也經歷瞭一個逐漸過渡和穩定的過程。秦王朝的統治者秦始皇、李斯獨尊法傢,禁廢私學,他們過分誇大君主意志和權勢的作用,片面強調法制。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崇尚黃老的無為思想。其思想代表有蓋公、司馬談等人。黃老之學的經典是《黃帝書》和《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經法》等4篇古佚書,據考證即是當時流行的《黃帝書》的重要部分。它以道傢思想為中心,融入“名法之要”,兼采儒、墨、陰陽思想,具有唯物主義傾向,並包含著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漢中期出現的《淮南子》一書大體上繼承瞭這條思想路線。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董仲舒為適應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建立瞭以天人感應思想為核心的神學哲學體系,成為漢代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他的學說也容納刑名法術,並與陰陽傢言相結合,以後逐漸發展為讖緯之學。東漢時期由皇帝欽定的《白虎通義》一書進一步發展瞭董仲舒的宗教神學思想。兩漢時期,和天人感應目的論對立的有以揚雄、桓譚、王充等人為代表的唯物主義思潮,把“天”還原為“自然之天”,把“人”規定為“倮蟲之長”,把世界的統一性歸於物質性的“氣”。東漢的王充,高舉“疾虛妄”的旗幟,對天人感應目的論和讖緯迷信等進行瞭系統的批判。他所建立的天道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體系,是這個時期哲學思想的最高成果。

  秦漢時期是封建統治階級營造新的統治思想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哲學具有兼綜諸傢的特點,它對於宇宙構成、形神關系、古今變遷、人性善惡等問題的探討比先秦更加深入。董仲舒建立的“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神學哲學理論,為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制度奠定瞭理論基礎。由王充確立的天道自然的唯物主義哲學,對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秦漢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