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喬姆斯基

  美國語言學傢、哲學傢、政治活動傢。1928年12月7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早年就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語言學、哲學和數學,1955年以論文《轉換分析》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任麻塞諸塞理工工學院現代語言和語言學助理教授,1958年任副教授,1961年起任教授。政治上他贊成對美國實行重大改革,強烈反對美國政府入侵越南。他的語言學和哲學著作有:《句法結構》(1957)、《當前語言學理論中的爭端》(1964)、《句法理論的若幹問題》(1965)、《語言學的笛卡爾主義》(1966)、《語言和心靈》(1968)、《知識和自由問題》(1971)、《生成語法的語義學研究》(1972)、《語言理論的邏輯結構》(1975)、《語言論》(1975)、《規則與表達》(1980)等。

  喬姆斯基首創轉換生成語法,繼傳統語法學、歷史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見結構主義)之後,開創瞭語言學的新時期。他把生成能力看成是語言最重要的特點,並運用符號化和演繹邏輯的方法,制定一些句法規則,確定轉換步驟,從而生成某一語言的所有語句。轉換生成語法旨在具有:①生成性,②簡單性,③明斷性,④形式化,⑤遞歸性。他還提出瞭三套句法結構規則,即短語結構規則、轉換規則和語素音位規則。他認為,句子有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深層結構說明語義,表層結構則說明語音。起初他說轉換規則無所不能,後來認為轉換規則隻能用來連結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起初他還認為語法是獨立於語義的,後來承認語義對語法的作用,認為表層結構也與意義有關。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對哲學、計算機語言、心理學、教育、邏輯、通訊等產生瞭廣泛的影響。

  對人類語言的相似性和兒童語言學習能力的關註,使喬姆斯基在哲學認識論上,更傾向於R.笛卡爾和G.W.萊佈尼茨的唯理論。他認為人具有天賦語言能力、天賦原理、天賦結構和天賦機制。這些東西決定瞭人類語言的通性,使兒童能夠分析他所聽到的話,懂得和生成他從未聽到過的句子。這些天賦是心靈一部分,它受到適當的、連續的經驗激發,天賦語言能力就能創造出一套語法,而這套語法就會生成具有形式特征和語義特征的句子。與古典唯理論不同的是,他並不認為天賦原理是意識到的、清晰的。對於古典唯理論主張的關於宗教、道德和政治的天賦觀點,例如神的觀念等,他都未作論斷。喬姆斯基反復主張,說英語的普通人“固有”和“懂得”英語的轉換規則,即便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而且很可能意識不到這些規則。因而他強調,語言學習的天賦原理並不出現在有意識的思想中。他把有意識思維的認識詞匯如“解決”、“導出”、“假設”、“懂得”等,擴展到無意識的思維中,認為說話不能被看作是或者被描述為中性的聲音,而必須被認為是充滿人類心靈習得的和先天的抽象。在他看來,忽視關於周圍世界的無意識的假說對視覺所作的實質性貢獻,就不能正確地描述視覺領域。他還解釋瞭經驗論盛行的原因,認為經驗論在17、18世紀科學與宗教的鬥爭中支持和保衛瞭科學,所以許多哲學傢和科學傢信奉經驗論。但他又指出,除瞭這一特殊的歷史原因之外,把經驗論看成是科學與自由政治進步的自然基礎的理由並不存在,而且對人類語言能力和功能的研究,說明唯理論顯然優於經驗論。他還指出,句法研究的旨趣在於試圖弄清人類心理學特有的形式原理,句法必須與語義學、邏輯和經驗科學理論區別開來;語言學是心理學的分支和關於人類心靈研究的一部分,句法旨在研究人類心理學特有的、心靈的某些最形式化、最普遍的特證。喬姆斯基堅決反對行為主義(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對人類語言能力和句法理論作行為主義的理解和說明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