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安神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酸棗。為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的成熟種子。

  產地和性狀 本植物多生於向陽山坡、山谷、平原瘠地,常形成灌木叢;其適應性很強,可利用溝邊、路旁、荒地種植。一般於秋末冬初採收紅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收集淨種仁,曬乾。。主產於河北、遼寧、陜西、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甘肅、安徽等省區亦產。

  種子扁圓形或扁橢圓形,長5~9毫米,寬5~7毫米,厚約3毫米。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微有光澤,一面較平坦,中間有一條隆起的縱線,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微凹,可見線形種臍,另一端有細小凸起的結合點,種脊在一側不明顯(見圖)。種殼硬脆,胚乳白色,子葉2,淺黃色,富油性。氣微,味甘微酸。

酸棗果枝圖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甘、酸,性平。歸心、肝、膽經。功能養肝、寧心、安神、斂汗。主治虛煩不寐,心悸怔忡,自汗盜汗等證。

  成分和藥理 酸棗仁主含三萜化合物白樺脂醇、白樺脂酸和酸棗皂甙。並含黃酮類、生物堿、甾醇、蛋白質及多量脂肪油與維生素C。藥理實驗證明,酸棗仁的有效成分酸棗皂甙有鎮靜作用。生棗仁與炒棗仁同樣具有鎮靜作用,但生者作用較弱,而久炒油枯之棗仁則失效。酸棗仁煎劑還有降溫、鎮痛及降低血壓作用。對實驗性燙傷性水腫及休克,有保護性治療作用。

  應用和禁忌 酸棗仁有養心陰,益肝血而寧心安神作用,為滋養性安神藥。用於心臟虧虛,神不守舍,證見驚恐恍惚,多夢健忘,睡臥不寧者,可與人參、朱砂等配伍。心經氣血虛損,兼有痰飲停於心下,而致驚悸不眠者,可與龍眼肉、茯苓、半夏、代赭石等同用。本品與川芎、知母、茯苓等配伍,治療肝血不足,陰虛陽亢之虛煩不眠。與幹地黃配伍,治療骨蒸心煩,不得睡臥;酸棗仁研末,竹葉煎湯調服,可治療膽虛睡臥不安。此外,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心失所養,以致怔忡健忘,食少不眠,多與人參、黃芪、龍眼肉、當歸等同用;或心腎不足,陰虧血少,虛火易動,證見虛煩心悸,睡眠不安,口幹舌燥者,皆可於對癥治療中加用酸棗仁,以增強寧心安神之效。棗仁味甘而酸,略具收斂之性,故亦用於體虛自汗盜汗之證。但需隨證配伍滋陰養血或益氣固表,以及其他收澀斂汗之品,方顯其功。內服煎湯用量9~15克,研末吞服一次1~1.5克。炮制炒棗仁時,隻宜微火炒至棗仁鼓起,不可炒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