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在肢體深部分出的較粗大的分支脈。因其不同於其他經脈而稱為經別,即由十二經脈分別出來的經脈,又可稱為“別行之正經”。首載於《內經》,並立有專篇,即《靈樞·經別》。經別補充瞭十二經脈循行之不足,同樣為人體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同樣有運行氣血,榮潤周身,協調陰陽,調整虛實等。

  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有“離、入、出、合”的規律。在四肢肘膝關節上下由十二經脈分離出來,謂之“離”;行至軀幹周圍則進入胸腹腔內,謂之“入”;;至頸項部位而出於體腔之外,謂之“出”;行至頭面部陰經經別合於陰陽表裡相合的陽經經別,並會於相應的陽經經脈,謂之“合”。由於陰陽表裡相合經別合於頭面部,所以十二經別組成六對,謂之“六合”。從以上規律可以看出,十二經別皆由四肢流註向胸腹頭面,與十二經脈循環往復之流註不同。另外,十二經別在進入體腔內以後,流註於五臟六腑之間,加強瞭臟腑間表裡相合之關系,同時也增多瞭各臟腑之間的聯系。十二經脈中隻有手足三陽經行至頭面,而手足三陰經則不行於頭面,通過十二經別則可使全身經脈行至頭面部。《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則是由十二經別完成的。

  足太陽經別與足少陰經別組成一合(圖1):足太陽經別是從膝下由足太陽經分離出來,然後進入膕窩中,其中一支是在骶尾部(尻)下五寸處分出後進入肛門內而入腹腔屬於膀胱,並散絡於腎,再沿著脊柱兩旁肌肉上行進入胸腔,散絡於心;直接上行的本脈是從脊柱兩旁肌肉而上行出於項部,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經別是從膝下由足少陰經分離出來,行至膕窩之中後則走向足太陽經別,從此合在一起上行至腎,正當十四椎處出來則屬於帶脈;本經別直行於體腔內者向上連系於舌根部,然後出於項部會合足太陽經別,成為一合。

圖1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線路圖

  足少陽經別與足厥陰經別組成二合(圖2):足少陽經別是從膝上由足少陽經分離出來,繞過髖關節部(髀),進入前陰陰毛邊緣,會合足厥陰經別,別行一支進入季肋部(季脅)之間,沿胸腔之內下至腹腔屬於膽,散絡於肝,上行支貫穿於心,在食管兩旁上行出於下頜部(頤頷)中間,散佈於面,聯系眼之根部,會合足少陽膽經於外眼角處。足厥陰經別是從足背上面由足厥陰肝經分離出來,沿下肢內側上行至前陰陰毛邊緣處,與足少陽經別會合一起相並而上行。此則成為二合。

圖2 足少陽、足厥陰經別線路圖

  足陽明經別與足太陰經別組成三合(圖3):足陽明經別是從膝上由足陽明經分離出來,上行至股外側(髀),至腹股溝處進入腹腔內,屬於胃,散絡於脾,上過膈肌而通於心,沿著食管(咽)上行至面部出於口,上行至眼眶下部(窀)達鼻根部(罠),返折後聯系眼睛根部,與足陽明經脈會合。足太陰經別是從膝上分離出來,上行至股外側(髀),與足陽明經別合在一起,相並而行,上行結於咽部,貫穿舌體之中。此則成為三合。

圖3 足陽明、足太陰經別線路圖

  手太陽經別與手少陰經別組成四合(圖4):手太陽經別在肩關節(肩解)部由手太陽經分離出來,進入腋窩中而走於心,下行系於小腸。手少陰經別由手少陰經分離出來後,則入於腋窩深部兩大筋之間處,屬於心,上行走於氣管(喉嚨)而出於面部,與手太陽經會合於內眼角處,此則成為四合。

圖4 手太陽、手少陰經別線路圖

  手少陽經別與手厥陰經別組成五合(圖5):手少陽經別是從頭頂部由手少陽經分離出來,下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而至胸腔內,下走上、中、下三焦,散絡於胸中心包所在部。手厥陰經別又名手心主經別是從腋窩下三寸處進入胸腔之中,分別絡屬上、中、下三焦,出於頸部沿氣管(喉嚨)上行,於耳廓後面出來,與手少陽經脈會合於乳突(完骨)之下方。此則成為五合。

圖5 手少陽、手厥陰經別線路圖

  手陽明經別與手太陰經別組成六合(圖6):手陽明經別是從手部沿與胸部乳房相平的上臂而上行,於肩髃穴處由手陽明經分離出來後,進入頸椎骨(柱骨)而入胸腹腔,下走於大腸,上連屬於肺,然後向上沿氣管(喉嚨)而行,出於鎖骨上窩處,會合手陽明經脈。手太陰經別是從上臂由手太陰經分離出來後則進入腋窩而至胸腔,是走在手少陰經之前面的,進入肺而散絡於大腸;然後上行出於鎖骨上窩,沿氣管而行,會合手陽明經別後又合於手陽明經脈。此則成為六合。

圖6 手陽明、手太陰經別線路圖

  十二經別之病候匯於十二經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