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補氣藥。別名人銜、黃參、棒錘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的根。《說文》作“人薓”。李時珍解釋,“薓”字從浸,浸漸之意。後世改用“參星”的“參”字代替。因其根形象人,浸漸長成,故名。

  產地和性狀 人參是中國特產的名貴藥材之一,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河北北部山地茂密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古代在山山西太行山脈也有分佈,且以山西的上黨產者最著名,但至明代已采挖殆盡。今多為人工栽培品,野生者已日益稀少。人參產於其他國傢者有朝鮮的高麗參、日本的東洋參。

  人參的栽培品稱園參、野生品稱野山參。因加工方法不同,園參又有生曬參、紅參、白參等商品規格。生曬參是取鮮參曬幹而成,主根圓柱形,長約3~15厘米,表面灰黃色,具縱皺紋,上端有疏淺的環紋,其根莖(習稱人參蘆)短,上有莖痕(稱蘆碗)。有須根的稱全須生曬參。紅參是用鮮參蒸制而成,呈紅棕色,半透明。白參是取鮮參經糖汁浸制而成,又稱糖參,表面黃白色。野山參主根短粗,有兩個支根,呈人字形分開,表面土黃色,根莖細長。加工時斷下的支根和須根稱參須(圖1、圖2)。

人參原植物

人參藥材

  性味和功能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肺、脾經。有大補元氣,補肺健脾,生津止渴,益智養神的功效。主治氣虛脫證,肺虛喘咳,脾虛食少,倦怠乏力,久瀉脫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津傷口渴,內熱消渴,陽痿尿頻和血虛萎黃等證。

  成分和藥理 人參含20多種皂甙,其中人參皂甙約占5.22%,以人參皂甙Rb、Rc和Rg的含量較高。人參皂甙的甙元是原人參二醇、原人參三醇和齊墩果酸。人參的揮發油中含β- 欖香烯和人參炔醇等。尚含人參酸、多種有機酸、膽堿、氨基酸、肽類、維生素和糖類等。藥理實驗證明,人參能調整中樞神經功能,提高體力和腦力的活動能力,有抗疲勞作用;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非特異性抵抗力。人參還有增強免疫、降低血糖、利尿、抗炎、抗癌、促性腺樣等作用。人參對西醫診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冠心病、糖尿病等有較好的療效。

  應用和禁忌 人參用於氣脫陽亡的危重病證有補氣固脫作用。如見冷汗肢厥,脈沉微弱者,多與附子同用;如喘而汗出,氣虛津傷者,多與麥冬、五味子同用;如由大出血而致虛脫者,可用單味人參或配合止血藥。肺虛喘咳可配五味子、黃芪;如久病喘咳,肺腎兩虛,動則氣短息促者,可配蛤蚧。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中脘痞滿,四肢乏力者,可與白術、茯苓、甘草同用。如中氣下陷,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者,配黃芪、升麻、柴胡等。血虛證可在補血藥中加用人參補益中氣,提高補血效果。對於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心脾不足之證,人參能補益心脾,養神益智,也可與茯苓、遠志、酸棗仁同用。陽痿尿頻者,常與鹿茸、巴戟天、枸杞子同用。人參內服用量,煎湯3~10克,搶救虛脫時15~30克;粉劑每次0.3~1克,每日1~2次。對陽氣虛弱者宜用紅參,氣陰兩虛者宜用白參或生曬參。人參與藜蘆相反,與五靈脂相畏。服用人參時忌食蘿菔。凡身熱便秘,脈滑有力,一切實證、熱證或陰虛火動者勿服,以防阻結邪滯,助火生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