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病邪侵及心包,臨床以高熱神昏為主要表現的證。是溫熱病的危急重證。常見於風溫、春溫、暑溫,以及西醫的各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疾病。

  《內經》關於心包絡及心包絡代心受邪的學說是熱入心包的理論淵源。在此基礎上,宋代楊士瀛提出“暑毒入心包”概念,清代葉天士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論,並將神昏譫語如狂,言語不利等神志病變和嗆血,斑疹點小而紫,舌質紅絳鮮澤等血分病變作為熱入心包證的主癥,明確確地把“熱入心包”與“邪入營血”聯系起來,其後吳鞠通提出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紫雪丹作為治療熱入心包證的代表方劑,被後世稱為治療溫病三寶,完善瞭熱入心包學說。

  心包是心的外圍組織,邪氣侵犯心臟,首先侵犯心包。溫熱病邪侵犯機體,當依次由衛入氣、入營、入血,但若感邪較重,或失治誤治,病邪不解,邪氣猖獗,可逆傳心包;或素體稟賦虛弱,無力抗邪,邪氣偏盛,也可出現逆傳心包的兇險情況。由於病邪不循衛氣營血一般規律傳變,而徑入心包,故有“逆傳心包”之稱。

  熱入心包證的臨床表現是高熱,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四肢厥冷或抽搐,舌質紅絳,脈細數等。熱邪內陷心包,煉心液為痰,痰熱擾亂心神為主要病機,所引起的神志異常以神昏譫語如狂,甚或意識喪失為特點。由於本證的致病因素為邪熱,熱邪鬱閉於內,可致陽氣不達於外,所以身體灼熱卻四肢厥冷,且厥冷的程度與熱閉的深淺攸關。舌為心之苗竅,心主血脈,心包受邪,故舌謇語言不利。邪熱熾盛,舌色可見紅絳鮮澤,熱傷血中營陰而脈象細數。

  熱入心包證的治療宜清心開竅,可選用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紫雪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