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相結合,以內外兼練,動靜相兼的自我身心鍛煉的功法。它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用於醫療保健等各種功法的總稱。古稱吐納、導引、行氣、食氣、服氣等。練功者通過對身心(形體和精神)呼吸等進行特定的自我鍛煉,而調動生理潛力,培育人體真氣(體能及其資訊),達到防治疾病、保健強身、抵抗早老、延年益壽的目的。一般認為氣功的“氣”是指中醫學的“真氣”,可以理解為人體的生命能量(生命力),中醫學亦稱動氣;“功”是指通過鍛煉所獲得的功夫或功力、能力。氣功一詞始見於於晉代許遜《凈明宗教錄》。後代的《少林拳術秘訣》(1915)、《氣功按摩易筋經圖說》(1934)、《肺癆病特殊療養法--氣功療法》(1934)、《氣功治驗錄》(1938)等書都沿用“氣功”一詞。50年代以來,氣功療法更被廣泛應用。

  簡史 氣功的歷史已有4000餘年。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述:“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多鬱閼(音è,阻塞意)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老子》中記有“吹”、“呴”(噓)之法。《莊子》中記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春秋戰國初期的行氣玉佩銘(約公元前380)上記有“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是在闡述某種功法的練法、作用、要領和理論,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對氣功的認識已上升到理論的階段。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谷食氣篇》和帛畫《導引圖》。前者記有“導引行氣”法;後者保存44幅彩繪導引圖,繪有人類模仿狼、猴、猿、熊、鶴、鷂、鸇等動物運動的圖像。說明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已開始用彩色圖譜的形式傳播氣功。《內經》中將“行氣”、“導引”視為一種重要的陶冶情操和醫療保健的方法。《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可見遠在2000多年以前,氣功的呼吸鍛煉、精神鍛煉、肌肉鍛煉等方法就已載入醫學典籍。《金匱要略》中也有氣功治病的記載,如“四肢方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所謂“導引吐納”就是氣功鍛煉的一種方法。漢末醫傢華佗不僅兼通數經,又長於氣功養生之術。他在《莊子》“熊經鳥伸”和《淮南子》“六禽運動”等功法的基礎上,根據人體特點並結合中醫理論模仿自然界五種禽獸—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五禽之戲”。這套仿生醫療保健運動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並已形成多種流派。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宋代《聖濟總錄》以及金元時期醫傢張子和的《儒門事親》、李東垣的《格致餘論》等書中,都有關於氣功的闡述。明代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1578)載有:“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意即人體的經絡變化,隻有練氣功的人,才能體察到。王肯堂在《證治準繩》(1602)中有“若能保真致虛,抱元守一者,屢有不治而愈”的論述,是講某種功法要求。清代沈金鰲在《沈氏尊生書》(1773)中,有專論練功方法的章節,並在治療部分列有練功治病的方法。

  氣功除來自醫傢外,儒傢、道傢、釋傢、武術、雜傢、俗傢之中,都有繁多的學派和功法,這些內容在長期的實踐中匯合成當今的氣功之學,成為中國醫療保健寶庫的珍貴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大氣功與科學工作者應用中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開展氣功的挖掘、整理、應用、實驗和推廣工作。在國傢第一個醫學科學十二年遠景研究規劃中,即列入瞭氣功的研究規劃。此後,許多醫療、教學和科研單位相繼設立氣功醫療、教學和科研機構。氣功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成為綜合醫療措施的重要內容,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它在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和鞏固遠期療效方面的作用。在科學實驗方面,通過運用各種手段從多方面對氣功的作用進行觀察和測定已取得顯著成效,為探索氣功的作用機理積累瞭許多資料。

  70年代末、80年代初,氣功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成立瞭氣功科學研究會。各地區相繼成立瞭氣功研究會、氣功療養院。一些綜合醫院設氣功科室、氣功科研組織。有的綜合大學還設置氣功系。1986年國傢已正式將氣功作為中醫學研究生的專業,標志著氣功已進入醫學科學領域。氣功的臨床應用和科學實驗也進一步開展,對氣功的“外氣”現象進行研究探索和爭論,取得瞭一批資料。近代氣功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也有較大的發展。

  功法種類 氣功的功法很多,一般可從練功的姿勢(體勢)、練功的手段、內外、動靜、應用目的等方面進行分類。

  從練功的姿勢上區分,有臥功、坐功、站功、走功四類。①臥功。采取躺臥的姿勢練功。又分為仰臥功和側臥功。適合於體弱有病不能練其他功法或病情適合於練臥功者。失眠的人可在睡眠前練臥功。臥功中還有一種“尾高式”,主要適用於腹腔內臟下垂患者。②坐功。采取坐位姿勢練功。有盤膝式和平坐式兩種,每種又包括多種姿勢。坐功是較常用的功法。身體不太虛弱的病人或身體較弱者進行醫療保健鍛煉都可采用。坐功主要是練靜功,但也可練坐式動功。坐式中還有一種介於坐式和臥式之間的體勢稱靠坐式,多用於體力較弱的病人。③站功。采取站立的姿勢練功。其姿勢比臥功和坐功的種類多,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姿勢要求,兩腳站立不動進行鍛煉。根據對姿勢要求的不同,又分站樁功、混元樁、銅鐘式等。站功可以進行靜功鍛煉,也可以進行動功鍛煉。如進行上肢“動式”鍛煉的八段錦、易筋經等。④走功。在下肢走動的狀態下進行氣功鍛煉。其肢體運動姿勢和功法種類也更為繁多。如在姿勢的結構上,有繁有簡;在力量的運用上,有剛有柔;在動作的速度上,有快有慢;在用力的強度上,有大有小等等。其中一些比較簡單易練的功法稱行步功或行功,如虎步功、鶴步功、鹿步功、熊步功、猿步功、趟泥步、涉水步、甩手步、摩擦步、自由調息步等。

  從練功手段上區分,有形體功、呼吸功、意守功三類。①形體功。著重於姿勢的鍛煉,古稱調身功。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各有不同的鍛煉呼吸和鍛煉意守的內容,姿勢上也有坐、臥、站、走的區別。②呼吸功。著重於呼吸的鍛煉,古稱調息功、吐納功或煉氣功。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各有不同的鍛煉意念活動的內容,姿勢上也有坐、臥、站、走的區別。③意守功。著重於意念的鍛煉,古稱調心功。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各有不同的鍛煉呼吸的內容,姿勢上也有坐、臥、站、走的區別。這三類練功手段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的整體。在鍛煉時,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即使是單純的“放松功”,也離不開意念活動和呼吸運動。這三類練功手段可以簡稱為“形、意、氣”的鍛煉。其中形體是基礎,呼吸是關鍵,意念是主導。因為形體和呼吸的鍛煉都是在意念的支配和統帥下進行的。

  從練功的內外方面區分,有內功、外功兩類。①內功。著重於人體內部機能(意念、氣息、臟腑、經絡、血脈等)的鍛煉。歷代練功傢多認為“靜則練內”,“內練一口氣”。所以習慣上常把各種“靜功”歸屬於“內功”。但也有些靜功練法對形體鍛煉很有作用,如站樁功等。②外功。著重於人體外部機能(骨骼、筋腱、肌肉、皮膚等)的鍛煉。歷代練功傢多認為“動則練外”,“外練筋骨皮”。所以習慣上常把各種“動功”歸屬於“外功”。但也有些“外功”練法對機體內部機能鍛煉很有作用,如五禽戲等。

  從練功的動靜方面區分,有靜功、動功、靜動功三類。①靜功。練功時肢體不進行或沒有明顯運動的功法,如松靜功、內養功、站樁功、丹田靜功等。其中又有著重練意守的、呼吸的、姿勢的。在姿勢上又有坐、臥、站等區分。②動功。練功時肢體進行運動的功法,如保健功、太極拳、五禽戲、峨眉樁等。其中又有著重練意守的、呼吸的、姿勢的。動功主要采取站式和活步式進行鍛煉,但也有采取坐式鍛煉的,如坐式八段錦等。為瞭治病,在特殊情況下也可鍛煉“臥式動功”。③靜動功。靜功與動功融合成一體的功法,特點是“靜而後動”、“動靜雙賅”。

  從練功的應用目的上區分,有治病的、保健的、壯力的、針灸按摩的、武術技擊的、戲劇舞蹈的、體育競技的,等等。由於應用目的的不同,練功的方法、要求和要領也不同,但不外姿勢、呼吸、意守三類手段和動、靜兩類體式。可根據年齡、體質、病情或特殊鍛煉目的從中選擇適宜的練功手段和體式。

  功法構成 主要由三類練功手段(姿勢、呼吸、意守)和兩類基本練法(靜勢、動勢)構成。

  姿勢 氣功姿勢的鍛煉又稱調身,是通過體勢的特定結構對肌肉的“松緊度”進行的鍛煉,不同的體勢對機體的不同部位(包括內臟)可產生不同的影響。基本體勢有坐勢、站勢、臥勢、走勢四大類。①站勢。采取站立練功的姿勢。可以用於靜功,也可以用於動功。常用的有自然站勢、按球站勢和抱球站勢等。②坐勢。采取坐位練功的姿勢。可以用於靜功,也可以用於動功。常用的有平坐勢、盤坐勢、靠坐勢等。③臥勢。采取躺臥練功的姿勢。可以用於靜功,也可以用於動功。常用的有仰臥勢和側臥勢等。④走勢。采取走步練功的姿勢。隻用於動功練法。其功法種類繁多,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氣功太極十五勢等。

  呼吸 氣功呼吸的鍛煉又稱“調息法”、“吐納法”。正確的呼吸鍛煉對於增進健康和提高耐力有很大幫助。其要求在自然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鼻孔呼吸不暢時也可鼻口兼用),從自然呼吸開始,寧神靜息,氣沉丹田,逐步將呼吸鍛煉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常用的呼吸鍛煉方法有靜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停閉呼吸法、意呼吸法四類。①靜呼吸法。在精神活動相對安靜的狀態下,有意識地把呼吸鍛煉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的呼吸法。常用的有自然呼吸法、深長呼吸法和數息呼吸法。②腹式呼吸法。隨著吸氣與呼氣的運動,有意識地形成一種小腹部一張一縮的呼吸動作。這種呼吸法對胃腸運動和消化功能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而且由於橫膈肌上下活動幅度和腹壁前後活動幅度的加大,可對內臟器官起到“按摩”作用,並可通過神經系統的反射作用對大腦皮層的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常用的有順呼吸法、逆呼吸法、停閉呼吸法。③意呼吸法。在自己意念的誘導下結合呼吸運動進行“氣息”(呼吸和內氣)鍛煉的方法。常用的有胎息法(也稱丹田呼吸法或臍呼吸法)、踵息法(呼吸時把氣息引導到腳心的湧泉穴外)和開合呼吸法。④讀字呼吸法。以默讀字音進行呼吸鍛煉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六字氣訣”,又稱六字訣。在進行呼吸鍛煉時,結合默讀六個字音可調整內臟的功能。這六個字是:噓、呵、呬、吹、呼、嘻,分別配屬於五臟和四個季節。

  意守 練功者在練功時將自己的意念活動集中在自身的某一部位或空間的某一實物,或意想某一事物,或意想某一詞意以影響自身機能活動的方法,是練功者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訓練的手段。又稱調心。意守除有誘導入靜的作用外,根據意守的內容,還可起不同的作用。意守鍛煉要在自然的前提下進行,不可強行意守。常用的意守法有以下幾類。①意守自身某些部位。把意念活動“守”在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上,以影響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常用的有意守丹田法、意守穴位法、意守經絡法和意守病灶法。意守丹田法:歷代練功傢對於丹田的部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個丹田說,即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有四個丹田說,即在三丹田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後丹田;有五個丹田說,即在四丹田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前丹田(圖1~4)。意守穴位法:即在練功時把意念活動守在身體的某些穴位上。除瞭“丹田”之外,比較常用的還有“氣海穴”(圖2)和“湧泉穴”(圖5)等。意守經絡法:即使意念活動沿著一定的經絡路線,以“動態”的形式進行意守。大周天和小周天功法,都屬於這種意守法。意守病灶法:按照意守方法的基本要求,在身體的某一病變的局部進行意守。此法一般不用於胸部和頭面部的疾病,並且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此外,還有病灶開合意守法、病灶回旋意守法、病灶提升意守法等。②意守空間某些實物。將自己的意念活動意守在空間的某一實物上借以誘導入靜的方法。意守的實物如芬芳的花草、蒼翠的樹木、優美的繪畫、雕塑、青山綠水、明月星空,以及凝視遠方的藍天等,意守景物一般在3~5尺以外或更遠,視線不宜過高或過低。入靜以後,眼睛也可自然閉合,這時就可由入靜過渡到意守丹田。③意想某些事物,又稱“意想法”。練功者以自己的意念活動回想以往生活中為自己所喜愛並能誘導自己入靜的事物,將自己的意念活動集中到這類事物上,使精神活動寧靜下來。另外引人入勝的景物(如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原野海濱等),以及使人體輕松舒適的某些感覺(如意想溫水淋浴時的感覺),都可作為意想的內容。④意會某些詞義。用自己的意念去體會某些對身心健康有益的“詞義”,以此對人體的生理活動產生某些有益的影響。例如,練功時“默念”或“體會”放松、入靜,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走如風、行步如趟泥涉水、站立如翠柏蒼松等詞句。

圖1 上丹田

圖2 下丹田

圖3 後丹田

圖4 前丹田、中丹田

圖5 湧泉穴

  靜式練法 又稱靜功練法。指練功時保持相對穩定的姿勢,肢體沒有明顯運動的各種練功方法,如放松功、松靜功、吐納功、站樁功等。靜功的作用與一般的靜坐、休息不同,與自然睡眠、藥物睡眠、藥物鎮靜、催眠療法等也不同。靜功練法是通過姿勢、呼吸、意守的綜合運用進行鍛煉的,其基本特點是“外靜內動”、“神靜氣動”、“靜中求動”,從而使機體的機能活動進入覺醒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寧靜和生理功能活動的最佳狀態,即氣功的“入靜”狀態。人體在這種狀態下的機能活動,將從能量消耗為主的過程轉向能量儲備為主的過程,從而對機體起到“自力更生”、“自我建設”、“自我修復”和“自我調整”的作用。靜功練法主要用於治病和某些體質虛弱者的初期鍛煉,但也有不少功法鍛煉強度較大,可用於保健強身。

  動勢練法 又稱動功練法。指練功時肢體進行運動的各種練功方法,如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五禽戲、導引法等。動功練法與一般體育運動不同,是通過姿勢、呼吸、意守的有機結合,綜合運用,在大腦相對安靜狀態下進行的一種動靜相兼、內外結合、松緊互用、剛柔並濟的醫療保健和壯力強身的運動,是一種“外動內靜”、“神靜氣動”、“動中求靜”的練法,對機體起著動靜雙重作用。它既是在運動狀態下的一種積極的休息,又是在“休息”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運動。從而使機體的機能活動處於最佳的自動調整的狀態之中。動功是氣功裡一種重要的鍛煉方法。其中的一些功法用於治病保健,但更多的則是用於壯力強身。各種動功均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量,運動量較小的功法,可用於治病或年老體弱者進行保健鍛煉,運動量較大的功法則可用於體力較好者,作為壯力強身的運動。

  練功要領及註意事項 各種功法雖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但又有共同的要領,即:松靜自然,意氣相隨,動靜相兼,上虛下實,火候適度,循序漸進。

  松靜自然 要求放松、入靜、自然。放松包括形體放松和精神放松。“放松”不是松弛、松懈的無力狀態。練功要求“松中有緊,緊而不僵。緊中有松,松而不懈”。“靜”是指精神活動的寧靜。氣功的入靜,是精神活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人在覺醒中的一種特殊的寧靜狀態。“自然”是指各項練功要求都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

  意氣相隨 練功時對意與氣的關系的要求。“意”指意念活動;“氣”指呼吸運動和內氣的運行。要求兩者保持相隨的關系。意念是大腦的功能,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形式。它的活動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以主觀能動作用為動力的。意與氣的關系,主要通過特定的氣功心理鍛煉(如意守丹田等)來影響生理活動的過程。氣功對意氣的總的要求是以意領氣,意守練氣,氣隨意行,意氣相隨,意督氣行。

  動靜相兼 練功時對動與靜的要求。“動”有兩層含義,一是顯現於外部的運動,稱“外動”,二是潛在於體內的運動稱“內動”。“靜”也有兩層含義,一是形體外部的安靜,稱“外靜”,二是人體內部精神活動的寧靜,稱“內靜”。氣功對動靜的要求是練靜功時要做到“外靜內動,靜中求動”;練動功時要做到“外動內靜,動中求靜”。

  上虛下實 “上虛”指上體(臍以上)虛靈,“下實”指下體(臍以下)充實。練氣功講究虛胸實腹,氣沉丹田;講究氣息歸元,息息歸根。認為“氣歸根”,上體才能虛靈;“氣根固”,下元才能充實。隻有做到“上虛”,上體方能輕靈,頭腦清晰,反應敏銳,耳聰目明;隻有做到下實,才能內氣充盈,精力充沛,腰腿有力,步履矯健。氣功養生,註重上虛下實的鍛煉,以預防“上盛下虛”延緩衰老過程。

  火候適度 氣功鍛煉需要掌握練功的“火候”。火候不到,就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火候太過,也不能練到好處,甚或產生不應有的異常反應。練功火候主要從姿勢、呼吸、意守、強度和時間幾方面掌握。

  循序漸進 氣功是一種自我鍛煉,它的效果是隨著練功的過程逐步出現的。不能急躁冒進。各種功法都有一定的練功步驟和要求,初學者應按所練功法的要求和步驟循序前進,首先要練好基本功。

  註意事項 氣功鍛煉需要註意以下一些問題:①對氣功要有正確的認識,認真領會練功要領,遵守註意事項。②初學者應在有經驗者的指導下鍛煉。③初學階段要練好基本功。④要作到“三穩”。即起功要穩、練功要穩、收功要穩。⑤每日練功次數及每次練功時間長短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用以治病,一般每日可練二三次,每次30分鐘至一小時左右。如用作保健,每日練一兩次或二三次均可,每次練15~30分鐘左右。⑥練功場所宜選空氣清新、環境安靜之處,在室內練功要註意空氣流通,不要面對強光。⑦大小便要在練功前排除。領鉤、衣帶扣及其他束緊之處要放松。⑧過勞、過飽和有饑餓感時不宜練功。精神過於興奮、心情不暢或情緒不穩時也不宜練功。要註意精神修養,避免生氣動怒。⑨婦女月經期可以練功,但若練運動量較大的動功和支撐量較大的靜功時應適當減量或縮短練功時間。意念活動和意守部位也不宜過低,避免氣血偏於下行。⑩將練功列入生活日程,堅持鍛煉,並合理安排生活,以利於身心健康。

  自覺效應 練功到一定的時間時,會出現一些氣功鍛煉所特有的效應。有的屬於正常效應,有的則屬於異常效應。一般隻要認真領會練功要領,遵守註意事項,循序漸進地鍛煉,大多會出現正常效應。常見的正常效應是手、腳、四肢、腰腹溫暖;體透微汗;唾液、眼淚分泌增多;胃腸道運動加快,大便通暢;食欲消化好轉;睡眠深熟;皮膚發癢;肌肉微動,骨節作響;頭腦清晰,精力充沛;還可有其他輕松舒適的感覺,對消除各種疾病引起的痛楚有一定作用。但這些效應不一定在每個練功者身上全部出現。常見的異常效應是頭昏、頭沉、頭脹、頭緊、頭痛;氣促、憋氣、壓氣、氣悶;氣從小腹上沖感;身體下沉感及兩肩重壓感;口幹喉癢;心跳加快;肚腹作脹;暫時性失眠;練功時昏沉欲睡等等。異常效應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練功者不得要領或理解有偏,或違反註意事項所致。因此,初練功者應在有經驗者的指導下鍛煉。

  作用功效 氣功的作用機制十分復雜,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科學研究,才能加以闡明。根據中醫學理論,氣功的效果主要是通過人體的“氣化”過程實現的。“氣化”過程具有平秘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培育真氣的作用。通過氣功鍛煉可以達到防治疾病、保健強身、抵抗早老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平秘陰陽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是指各個器官呈現的互相矛盾又互為依存的兩類不同器官與功能的屬性。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身體健康的保持,是由機體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中保持著“陰陽”的動態平衡來維系的,這種過程稱為陰平陽秘。陰陽平秘則生,陰陽偏盛則病,陰陽離絕則死。因此,維系“陰陽”的動態平衡極為重要。按陰陽的屬性而言,動為陽,靜為陰。氣功養生是通過“動靜互根”的鍛煉達到平秘陰陽的。

  調和氣血 氣血及其在體內的活動是人體生命運動的重要過程。氣血和暢,生命活動就能正常進行;氣血失調,就發生疾病。氣功主要是對人體的“氣”進行鍛煉,同時又對血產生重要的影響。中醫學認為: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鬱則血滯。血無氣不行,氣無血不附。活血必先順氣,氣降血自下行。溫血必先溫氣,氣暖血自運動。養血必先養氣,氣旺血自滋生。

  疏通經絡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和輸佈的通道,是把人體各部分聯結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經絡系統保持通暢,人體的氣血就能正常運行。如果經絡系統的功能出現異常,人體的機能活動就會發生障礙,產生疾病。而經絡的通暢、血液的運行,又是靠“氣”的推動實現的。所謂“經絡之氣”即指此而言。練功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內氣”在體內運行或“氣至病所”等感覺。在氣功入靜狀態下,用皮膚電反射等方法,可測到經絡穴位的某些變化,並可提高經絡感覺傳導現象的出現率,這都說明氣功鍛煉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

  培育真氣 真氣又稱元氣,是人體生命賴以活動的動力(能量)。氣功養生的目的就是調動人體生理潛在能力,培育人體真氣,以達到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的作用。凡練功有一定基礎的人,都可感受到,不僅在練功時會出現“丹田”氣足、精力旺盛、頭腦清晰等感覺,而且這種效應還可在練功後延續一段時間,這是體內的“真氣”逐漸趨於旺盛的征象。

  防治疾病 氣功對人體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它對疾病的防治作用是通過特定的鍛煉,使體質得到整體性的增強,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實現的。如經常容易感冒的人,在堅持練功後,因體質得到改善,也就不容易感冒瞭。氣功治病雖然也有著重於某一局部疾病的功法,但其基本作用還是通過調整全身狀況而使局部病變趨於好轉或痊愈。氣功不僅對功能性障礙疾病有治療作用,對某些器質性疾病也有一定療效。多年來的實踐表明,氣功或氣功綜合治療例數較多的病癥有: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臟神經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腸炎、慢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習慣性便秘、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癥、精神抑鬱癥、失眠癥、半身不遂、肺結核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矽肺、更年期綜合征、糖尿病、腰腿痛、關節肌肉風濕癥、月經病、慢性盆腔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遺精、陽痿、性機能減退等。氣功對某些比較容易復發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潰瘍病、神經衰弱、慢性支氣管炎、更年期綜合征和腰腿痛等)能起到鞏固療效的作用。氣功的適應范圍雖廣,但並不能包治百病。

  保健強身 氣功養生鍛煉對改變低弱體質有良好效果,對中老年保健更為適宜。凡堅持正確鍛煉並達到一定練功程度者都可體驗到,氣功對改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等的功能,對改善睡眠、消除疲勞、增強體力和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耐力等具有良好作用。

  抵抗早老 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人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缺少體育運動,不註意情志修養,不善於養生,以至未老先衰。現代研究表明,通過科學的養生措施可以預防早老,推遲衰老。中國古代醫傢華佗曾說過:“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古今的實踐證明,氣功養生鍛煉是抵抗早老的有效方法。

  延年益壽 在古代,氣功就被譽為“卻病延年”之術。氣功鍛煉,既可防治疾病,又可延年益壽。有些練功老人,年事雖高,但血壓正常,視力和聽力也不減退,睡眠深熟,精神飽滿,語音宏亮,行走穩健,能耐寒熱,少生疾病,與一般同齡者相比有顯著的差別。

  現代研究 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工作者開始對氣功作用原理的實驗研究。科學實驗表明,在氣功狀態下,可使人體的功能得到有效的調整,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外周血象、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等方面能起到不同程度的醫療保健作用,證明氣功的“氣”是一種生命活動的物質現象。

  對呼吸系統機能的影響 主要表現為使呼吸減慢、有力和加深,入靜者的呼吸曲線柔和而均勻。膈肌上下活動的幅度也有明顯改變,在X射線透視下可見比一般狀態增大三四倍。在氣體代謝方面,每分鐘的通氣量較功前減少,潮氣量增加;呼出氣與肺泡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增高,氧成分減少;氣體代謝率和每分鐘產熱量均明顯降低。這種變化在入靜良好者表現明顯,而單做呼吸鍛煉和不練功者的靜息狀態則不明顯。

  對消化系統機能的影響 氣功鍛煉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態。練功前胃腸運動不顯著者,在練調息功時可出現有節律的收縮;練功前有明顯運動現象者,練功時則運動減弱。還可以看到練腹式呼吸者吸氣時胃底上升,呼氣時胃底下降,較不練功者同樣的腹式呼吸效果為好。練功還可以使胃腸排空加快。由於胃腸蠕動的機能得到改善,從而可有效地排除胃腸道的積氣,保持大便通暢。

  對心血管系統機能的影響 氣功鍛煉可使心率減慢、血管通透性增高。在氣功狀態下,血管運動中樞的興奮狀態趨於穩定,交感神經中樞呈現抑制狀態。氣功入靜狀態下的血管反應與睡眠狀態下的差別是入靜時基線的波動性比睡眠時小。氣功對血管的舒張與收縮變化的影響還與呼吸有關,即吸氣時血管收縮,呼氣時血管舒張。練功時對心血輸出量的影響也與呼吸有關,即吸氣時稍有增加,呼氣時則減少。氣功對血壓有明顯影響,如練放松功的降壓作用比單純休息和自然睡眠顯著,與藥物降壓作用(阿米妥試驗)相比,則藥物所致的收縮壓下降的幅度比放松功大,而舒張壓下降的幅度則比放松功小,且藥物的降壓作用也不如放松功的作用快。

  對外周血象的影響 通過對練功者的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的觀察,多數有明顯的增高,其中以白細胞的變化最為明顯,平均數值比功前增加13~23%;白細胞分類計數也有改變,其變化因練功方法和疾病的不同而有差異。練功後白細胞吞噬能力和吞噬指數都明顯增高,吞噬能力比功前增加40%,吞噬指數增高99%以上。氣功鍛煉對血球沉降率有明顯作用,肺結核病人練功後,有87%的病人恢復到正常范圍。

  對新陳代謝的影響 對氣體代謝的觀察發現,練功入靜者有所降低。氧消耗量的變化與練功姿勢有關,練臥功者較功前靜臥狀態的氧消耗量顯著降低,大體相當於基礎代謝狀態下的水平;練坐功者氧消耗量不僅低於功前,而且還明顯低於基礎代謝的水平;練站功者氧消耗量明顯增加。在大腦的耗氧量方面,通過練功前後頸內靜脈血含氧量測定,證明自腦回流的靜脈血中的含氧量較功前少消耗三分之一左右。在血糖代謝方面,氣功對健康人的正常血糖水平無明顯影響,但對血糖較高者,練功後則有所降低。在能量代謝方面,因功法的不同而有差異,與功前及基礎代謝相比,坐功及臥功有顯著減少,站功則有顯著增加。新陳代謝的變化還可以從體溫的變化中表現出來。實驗表明,練功者在功後的皮膚溫度及基礎代謝較功前均有明顯增加,其中以坐功最為顯著,臥功次之,站功最少。

  對神經系統機能的影響 氣功鍛煉對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在保證機體機能活動的統一和機體與環境間協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腦電圖的觀察表明,氣功入靜狀態為一種特殊的抑制過程。血管反應實驗表明,氣功入靜狀態與睡眠不同,其入靜時基線的波動性比睡眠時還要小。氣功的意守對皮膚電位的活動有影響,如練放松功時,觀察到意守部位的皮膚電位上升,非意守部位的皮膚電位下降,練功結束後又立即回升(練功較差者則不明顯)。正常人及練功者在睡眠時,中脘穴的電流呈負相偏轉,但練功者在睡眠時腧穴電流的負相偏轉更為明顯。還有人在氣功入靜狀態下對經穴皮膚導電量進行觀察,發現同名經穴(左右兩個對稱的經穴)導電量失衡者,在練功過程中,偏高者趨於降低,偏低者趨於升高,失衡狀態有所調整。這些現象說明氣功鍛煉是一種主動性的自動調整過程。

  

參考書目

 胡耀貞:《氣功及保健功》,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63。

 焦國瑞著:《氣功養生學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84。

 劉貴珍著:《氣功療法實踐》,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石傢莊,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