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針刺、艾灸及藥物敷貼等方法刺激耳廓特定部位(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屬微刺系統療法範疇。又稱耳穴療法。

  治病原理 耳廓與十二經脈相聯繫,早在《內經》中已有記載。如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或經別、經筋,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佈在耳廓周圍。而手足三陰經則通過其經別合於陽經,與耳部相通。此外,陰髨、陽髨二條奇經分別統率左左右側之陰陽經脈,並循行入耳中。耳又是體表與內臟聯系的重要部位,與心、肝、脾、肺、腎五臟均有聯系,而與腎的聯系最為密切(見耳廓望診)。自明代即有將耳廓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的理論,體現耳與五臟相對應的關系。在臨床上,可以根據耳廓與臟腑經絡相關的理論,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現代研究證明,當內臟或軀體產生病變時,耳廓表面的特定部位(耳穴)常出現壓痛、丘疹、脫屑、變色、變形等,皮膚導電量也有所變化,通過耳穴的按壓和觀察,則可對全身病證作出相應的診斷,這種診斷方法稱為耳穴診法。同樣用針刺、艾灸等方法刺激耳穴,又可治相應的病變。如唐代孫思邈取耳中穴治黃疸、疫毒,明代楊繼洲取耳尖穴治目生翳膜等。

  治療部位 取用與內臟、軀體病相應的耳穴。耳穴是分佈在耳廓表面,與內臟軀幹相應的特定部位,可用於診斷和治療。耳穴的部位是以耳廓表面的解剖標志及各耳穴間的相對位置關系確定的(圖1、圖2)。

圖1 耳廓前面表面解剖名稱圖

圖2 耳廓背面表面解剖名稱圖

  耳穴的分佈是有規律的。一般來說,與頭面部相應的耳穴位於耳垂,與上肢相應的耳穴位於耳舟,與軀幹、下肢相應的耳穴位於對耳輪及其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耳穴多位於耳甲艇和耳甲腔(圖3)。

圖3 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穴區分佈示意圖

  耳穴的具體部位及其主治范圍可根據中國針灸學會1987年擬定的“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見表)來取定和選用。選穴原則包括:①根據病變部位,在耳廓上選取相應的耳穴。如胃病取胃穴,膝關節痛取膝穴。②根據臟腑生理病理和經絡表裡關系等理論,選用相應耳穴。如肺主皮毛,皮膚病可取肺穴;脾與胃相表裡,胃病可取脾穴。③根據臨床經驗選穴,如目赤腫痛取耳尖穴,感冒鼻塞取耳迷根穴。

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

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續表

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續表

  治療方法 ①毫針法:以直徑0.32毫米、長度13毫米毫針,直刺(也可根據耳穴部位的特點和病情需要進行斜刺或橫刺)相應耳穴,深度以4~8毫米有感覺即可。進針前須常規消毒,術者右手拇、食、中指持針,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取穴進針。進針後,小幅度捻轉或提插,並留針,留針時間根據需要決定。最後出針,並壓迫片刻,以免出血。②皮內針法(見醫針)。③三棱針法(見刺絡療法)。④皮膚針法(見皮膚針療法)。⑤艾條溫和灸法(見艾條灸法)。⑥敷貼法:一般用中藥王不留行子敷貼,也可用白芥子、急性子、綠豆等。也有用磁珠(磁鐵粉制成的圓珠)的。先行常規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止血鉗將粘有上述圓形顆粒物的膠佈對準所選耳穴貼壓,並用手指輕壓耳穴1~2分鐘。此外,還有在耳穴上進行按摩、電針、磁療、藥物註射、激光照射等。

  註意事項 除必須註意有關治療的各事項外,主要須防止耳廓感染和暈針。①針具、藥子,磁珠等器具必須嚴格消毒,耳穴局部皮膚常規消毒。②出針時,在局部塗以2.5%碘酒。如有出血時,可先壓迫止血後,再擦碘酒。③夏季敷貼藥子、磁珠時,耳穴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④換貼藥子時,休息一天為宜,將膠佈膏擦凈,以免皮膚感染。⑤用皮內針、三棱針、皮膚針等刺激耳穴後,盡量不要淋洗耳廓局部。⑥如治療後耳穴局部紅腫、破損,或伴有少量滲出,則為耳廓皮膚感染。嚴重時可出現局部化膿,紅腫熱痛,惡寒發熱,血白細胞增加,為耳廓軟骨膜炎,需進行及時處理。皮膚感染可在局部塗擦碘酒,每日三次;或照射氦-氖激光;或用清熱解毒中藥內服、外洗。耳廓軟骨膜炎,可用艾條灸大椎、曲池或耳穴局部、積膿者應配合穿刺抽液,炎癥顯著者可用抗菌素或清熱解毒中藥。⑦暈針(見針刺意外)。

  適應范圍 ①各種疼痛性病癥,如軟組織損傷、手術後疼痛、頭痛、面痛、脅痛、蛇丹、腰腿痛、關節痛。②各種內臟病癥,如眩暈、失眠、陽痿、遺精、月經不調、哮喘,泄瀉、便秘、癭、消渴、肥胖、小兒遺尿。③各種熱病,如感冒、百日咳、丹痧、瘧疾、痢疾等。④皮膚病和五官病,如風疹、濕疹、目赤腫痛、牙痛、口瘡、耳內流膿、乳蛾、喉痹等。此外,還有用於戒煙、戒酒、戒毒和催產、催乳等方面。其中有許多病癥可單獨用本療法,有的則可配合其他療法進行治療。耳針療法還可用於外科手術麻醉(見針刺麻醉)。

  禁忌癥 ①外耳濕疹、潰瘍、凍瘡潰破等情況不宜用。②嚴重器質性疾病,如高度貧血、心臟病等不宜用。③婦女懷孕期間須慎用,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當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