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ɑ psittac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又稱鳥熱。是鳥類和傢禽如雞、鴨等的傳染病,也可傳染給人。人感染後表現發熱、頭痛、咽痛及肌痛等流感樣癥狀和肺炎徵象,亦可表現為隱性感染。1879年瑞士醫生G.裏特敘述一個傢庭與熱帶鳥類接觸後有7人患肺炎。1890年莫蘭奇確定鸚鵡為傳染源而稱該病為鸚鵡熱。1929~1930年在歐、美、非三大洲14個國傢曾發生本病的流行,病人總數為1000例,死亡近2000人。以後又在一些地區和國傢發生散發流行。在研究鸚鵡熱衣原體的實驗室內亦屢有感染的報道。中國發病較少,僅在少數養鴨場飼養員中發現過病人。本病亦可在傢禽中發生及流行,給傢禽飼養業造成損失。應用抗生素治療前病死率較高,約為20%,目前已降至1%以下,大多數死亡病例為老人和幼兒。主要傳染源為患病的鳥類如鸚鵡、鴿等及傢禽如雞、鴨、火雞等。能感染鸚鵡熱衣原體的鳥類約有130種,感染後可以發病,亦可表現為隱性感染或成為病原攜帶者,但均可排出病原體。有人報道傢畜如貓、狗、牛、羊等亦可受感染,成為傳染源。病人不是主要傳染源。人因與傳染源密切接觸,經呼吸道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病鳥幹糞、羽毛和塵土等而受染;亦可由破損的皮膚和粘膜受染。本病偶可通過污染的手或食物經口傳染。實驗室感染亦為重要的傳播途徑。人群普遍易感,而傢禽場的飼養工人、養鳥者、動物園管理人員和研究鸚鵡熱衣原體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更易受染。患病後免疫力不強,可以復發或再感染。

  病原體為鸚鵡熱衣原體。在寄主細胞內的包涵體呈疏松型,不含糖原,碘染色陰性。對熱敏感,56~60℃、10分鐘即可滅活。75%酒精半分鐘即可將其殺滅。對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均很敏感。

  本病潛伏期為7~15日或更長。臨床表現以發熱和肺炎為主。起病急,有畏寒、發熱,體溫在1~2天內可迅速上升至39~40℃,並有頭痛、乏力、肌肉疼痛、相對性緩脈(體溫升高,脈搏不相應加速)等。嚴重者可有精神神經癥狀:嗜睡、譫妄、煩躁不安,甚至昏迷。還可出現肺炎征象:幹咳、有少量粘痰、痰內帶血,重癥病人有胸痛、氣促、紫紺。X射線檢查可見單處或多處片狀炎癥性陰影,陰影可呈彌漫性、大葉性、結節狀或粟粒狀。亦可出現胸膜炎、脾腫大、肝臟輕度腫大。可同時並發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腦炎、急性腎功能衰竭、黃疸等。外周白細胞數正常或稍低。病程一般為7~10日,重癥病人為12~21日。

  根據與鳥類或傢禽接觸史及臨床表現可疑及本病。確診依靠實驗室檢查,如:①補體結合試驗,一般病後2~3周開始出現陽性,4~6周抗體效價達高峰,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有診斷意義。②分離衣原體,取早期病人的血清及痰接種於雞胚卵黃囊或組織培養中,可分離出鸚鵡熱衣原體。

  四環素、土黴素或金黴素治療效果甚佳。治療時間至少須至退熱後10天,以減少復發。重癥病人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預防措施為註意對鳥類及傢禽的檢疫,尤其對進口的傢禽及鳥類。病鳥或病禽應捕殺或治療。病人應隔離治療,對其分泌物和排泄物進行消毒。要防止實驗室內感染。

  

參考書目

 魏曦主編:《醫用立克次體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