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腰痛、臀腿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骨傷科常見病證。常伴有腰活動受限,小腿足部麻木、無力、行走障礙等癥狀。一般被歸屬於痹證的範圍。西醫認為腰腿痛主要是由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臀部軟組織勞損、骨質疏鬆癥、椎管狹窄癥及脊椎或脊髓的炎癥、腫瘤、神經根炎等引起。《內經》中已有腰痛和腰痛涉及背、骶、臀、下肢等部位疼痛的記載,並指出其病因是風寒濕邪外侵,勞損外傷。隋代《諸病源候論》明確指出“腎主腰腳”,不僅強調腰痛與腎的關係,而且明確指出腰痛可牽涉到下肢痛。

  腰腿痛的原因大致有三類:①急性外傷,如負重、扭捩等;導致氣血滯塞,瘀阻經絡。②外受風寒濕邪,阻遏氣血正常運行;不通則痛。③腎虛積勞。腎虛則精血虧損,筋骨失養,不榮亦痛。

  腰腿痛的辨證有以下要點:①結合西醫學診斷辨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痛直至足跟足趾,平臥後疼痛減輕;腰臀部軟組織勞損的疼痛僅及膕部稍下甚或止於臀髖部,休息後能得改善。馬尾腫瘤疼痛多在夜半加重疼痛;兼有脊椎包括椎間小關節退行性改變者多晨間疼痛加重,甚至難於起床,活動後疼痛減輕;椎管狹窄癥則多有間歇性跛行,即站立稍久或步行一定距離後腰腿痛明顯加重,必得坐或下蹲始能緩解等。②辨疾病性質。瘀阻見於病起之初,尤其是有明顯外傷史者。疼痛劇烈,腿足麻木、脊柱側彎,活動受限,壓痛多局限,難以抬腿。風寒為主者其痛逐漸加重,天陰遇冷其痛加劇,得熱較舒,活動牽強,肌筋脹硬,壓痛較廣、抬腿亦受限制。濕熱常伴陰血虛少,多見於無明顯外傷的病初起者,疼痛在晨間加重,活動受限以前屈為明顯,壓痛較廣泛,口咽幹燥,尿多黃赤,舌紅苔膩,腎虛多見於經調治後疼痛已得緩解者,但仍延綿不已,腰酸膝軟,肌筋仍有緊張,抬腿稍受限制,脈虛細。

  手法是治療腰腿病的最為常用而有效的方法。㨰壓、推揉、摩擦等手法能舒筋活血止痛,一般均可采用。腰椎間盤突出癥宜在此基礎上做被動抬腿、斜搬脊柱、過伸按捺等手法。近年為解除肌痙而使手法更易見效或在適當的麻醉下施行,通常見效者僅須一二次手法。坐姿定位旋轉手法也是近年較多采用的。操作時患者取坐位,捫及病變部位偏歪的棘突後按於該處,被動屈曲軀幹並將偏歪側上身向後旋轉,同時按捺該棘突。腰臀部軟組織勞損須在壓痛點按捺、彈撥。也可用桑枝棒局部擊打。

  藥物包括外用和內服。外用以活血溫經通絡止痛為原則,有熏洗、熱敷、搽擦、外敷等方法。特制的熱敷床控制藥液在適當的溫度,應用方便,取效亦佳。內服藥當因證而施。瘀阻宜活血化瘀止痛,常用效靈活絡丹、乳香趁痛散加減。風寒須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以麻桂溫經湯加制川草烏等。濕熱當清熱活血除濕止痛,從溫平湯加減。腎虛必以固腰補腎強筋止痛,用固腰補腎丸加減。

  針灸能宣通氣血,溫針能散風寒,刺絡拔罐則既能活血止痛,又能引風寒外出。常循經取穴。或用當歸註射液、威靈仙註射液在壓痛部位作水針治療,棘突、橫突、臀部肌肉豐厚處的壓痛宜刺絡拔罐。

  凡疼痛初起時宜適當休息。腰椎間盤突出癥初發時絕對臥床三周,可使部分患者疼痛緩解。癥情緩和後,可選用適宜的練功方法,如廣播操、健身操、太極拳、練功十八法等。

  牽引是治療不宜用手法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如孕婦)的一種方法。也可用於其他患者或配合手法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