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令感受燥邪所引起的外感熱病。以發熱,咳嗽,少痰,鼻燥咽幹,皮膚乾燥等津幹氣燥表現為特徵。屬秋令常見病,傳變較少,一般病情較輕,大多在衛、氣階段可治癒,危重者較為少見。治療應以滋潤為主要原則。

  古代醫傢對秋燥的性質認識不盡一致。清代喻嘉言認為,燥氣雖秋令屬陰,卻同於火熱而不同於寒濕;吳鞠通認為秋燥有涼燥和溫燥之分。涼燥為秋季感寒,與傷寒同類,不屬溫病範圍。西醫中發生於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可參考本病病論治。

  秋燥的病因是感受燥熱病邪。素體陰虛或肺胃蘊熱者,易被燥邪所傷。秋季為燥金主令,內應於肺,燥熱襲入,常先犯肺,而咽幹,鼻燥,津液幹燥則是本病的重要特點。秋燥初起可見肺衛癥狀,若肺衛之邪不解,內傳入裡,熱象愈熾而津液愈傷。燥熱化火,則可深入營血,致使氣血兩燔或耗血動血之變。秋燥後期,耗及肝腎之陰,可致虛風內動,但為數不多,僅限於少數攝生不慎或素體陰虛之人。

  邪在肺衛 秋燥初起,邪襲肺衛,證見發熱微惡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幹,鼻燥,口渴,苔薄舌紅少津,脈數。治宜辛涼宣肺,常用桑杏湯。本證初起臨床表現與風溫初起的風熱表證類似,但秋燥發於秋季,且伴有口唇,咽喉,鼻腔,皮膚幹燥等見癥,而風溫多發於冬、春,津燥的表現也不如秋燥明顯。

  邪入氣分 若肺衛之邪在表不解,傳入氣分,易侵犯肺、胃、腸而出現燥甚陰傷的證候。①耳鳴,目赤,齦腫,咽痛,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數,為上焦氣分燥邪化火,燥熱擾及清竅。治宜清上焦氣分燥熱,常用翹荷湯。②身熱,幹咳無痰或痰粘帶血,或氣逆而喘,或胸悶嘔惡,咽幹鼻燥,口渴,大便幹,舌紅少津,脈數,為燥熱傷肺,肺失清肅。治宜清肺潤燥、養陰泄熱,以清燥救肺湯為主方。③幹咳無痰,口渴,納呆,舌紅,脈細數,為燥邪傷及肺胃之陰。治宜清養肺胃,用沙參麥冬湯、五汁飲加減。④身熱心煩,譫語,大便幹結,少腹脹滿,口幹,舌紅苔黃燥,為燥熱內結於腸腑。治宜增液潤燥、通腑泄熱,用增液承氣湯。

  氣血兩燔 氣分之邪未解,燥熱熾盛,同時熱又深入營血而成。病機為氣分、血分熱勢均盛。證見身熱,渴飲,躁擾不寧,甚則吐血、衄血,舌紅絳,苔黃。治宜氣血雙清、潤燥泄熱,用加減玉女煎。

  虛風內動 秋燥後期,病深日久,邪入下焦,熱灼真陰。證見低熱晝輕夜重,顴紅,神色倦怠,手足顫抖,舌絳色晦,齒黑唇裂,脈虛。治宜滋陰熄風,用三甲復脈湯或大定風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