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心跳、呼吸驟停及保護、恢復大腦功能的復蘇技術。主要用於復蘇後能維持較好的心、肺、腦功能及能較長時間生存的病人。目的是防止突然、意外的死亡,而不是延長已無意義的生命。

  完整的CPCR包括基本生命支持 (BLS),進一步生命支持(ACLS)和延續生命支援(PLS)三部分。BLS的主要目標是向心、腦及全身重要臟器供氧,包括開放氣道(A)、人工通氣(B)及胸外心臟擠壓(C)三個步驟;ACLS主要為在 BLS基礎上應用輔助設備備及特殊技術恢復並保持自主呼吸及心跳;PLS的重點是腦保護、腦復蘇及其他復蘇後疾病的防治。

  基本生命支持 (BLS) 又稱初步生命急救或現場急救,是復蘇的關鍵。在心臟驟停4分鐘內開始BLS,8分鐘內進行心臟除顫,則存活率可達40%。未經BLS搶救者存活率僅3%。BLS的重要意義在於及時向患者全身供氧,延長機體耐受臨床死亡的時間(臨床死亡指心跳、呼吸停止、機體完全缺血,但尚存在心肺復蘇及腦恢復功能的機會)的一段時間,通常約4分鐘,最新研究證明可長達20分鐘,超過此限度,腦細胞發生嚴重的不可逆性損害,即發展為生物學死亡。BLS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判定,開放氣道(A),人工通氣(B)及胸外心臟按壓(C)等環節。此即心肺復蘇(CPR)的ABC三步驟。可由一人或二人進行。特殊情況下亦可在水中(溺水)和高處(觸電)進行。但救護者需經特殊CPR訓練。常規CPR方法及步驟如下所述。

  判定心臟、呼吸驟停 BLS實施前必須迅速判定:①有無頭頸部外傷。頭頸部外傷者應盡量避免移動,以防脊髓進一步受壓造成截癱;②有無呼吸停止;③有無心臟驟停,診斷依據為突然意識喪失和頸動脈搏動消失。輕拍並呼叫病人,若無反應即可判定為意識喪失。然後以手指觸知患者喉結,再滑向一側,頸動脈搏動觸點即在此平面的喉結與胸鎖乳突肌列緣間的凹陷處。若意識喪失同時頸動脈搏動消失,即可判定為心臟驟停。

  呼救 判定心臟驟停後應立即呼救,以取得幫助,並開始進行搶救。為使CPR確實有效,患者必須仰臥於堅實的平面上。若病人在軟床上,應在其身下墊以硬木板式特制木墊。頭部不得高於胸部平面。若患者原為俯臥位,則應將其頭、肩和軀幹作為一個整體同步翻轉成仰臥位。雙臂應置於軀幹兩側。

  開放氣道(A) 口內有嘔吐物或異物應予清除:流體或半流體用手指裹以紗佈擦除;固體可將食指彎成鉤狀取出。昏迷病人的舌和(或)會厭部肌肉松弛,常後墜阻塞咽或喉部。開放氣道常用手法有以下幾種。

  ①仰頭—抬頦手法。解除舌後墜效果最佳。術者一手置於患者前額,向後加壓使頭後仰。另一手的第2、3指置於患者頦部的下頜骨上,將頦上抬。應免避壓迫頦下軟組織。抬高程度以患者唇齒未完全閉合為限(圖1)。

  ②托頜手法。術者位於患者頭的前方,雙肘置於與患者同一水平處。將雙手的第2、3及4指放在患者下頜角後方,向前抬起下頜。同時用雙拇指推開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頭後仰(圖2)。對疑有頸部外傷者,常僅采用本手法而不配合使頭後仰或其他手法,以免進一步損傷脊髓。

  ③仰頭—抬頸手法:術者一手置於患者前額,將其頭部後推,另一手放於患者頸後,將頸部上抬。此種手法禁用於頭、頸部外傷者(圖3)。

  ④舌—頜上舉手法:術者將一隻手的拇指伸入患者口腔內,食指放在下頜骨的頦部,將舌及下頜一起握於手內,然後用力上抬。此法疏通氣道的效果極佳(圖4)。

  開放氣道後,有些患者可以恢復呼吸,從而防止心臟驟停。搶救者應繼續幫助維持氣道開放一段時間,直至患者基本恢復。

  實施人工通氣 首先要判定患者有無自主呼吸。在保持患者氣道開放條件下,救護者將耳部貼近患者口鼻,觀察有無胸廓起伏動作,聆聽有無呼氣聲並感覺有無氣流。此項判定需在3~5秒鐘內完成。若無呼吸即行人工通氣。

  現場急救主要采用以救護者呼出氣為氣源的口對口或口對鼻人工通氣。若患者做過喉手術,保有氣管切開置管,尚可進行口對管孔人工通氣。

  ①口對口人工通氣(見人工呼吸)。

  ②口對鼻人工通氣。適用於患者口周外傷或張口困難等情況。在保持開通氣道的條件下,救護者於深吸氣後以口唇蓋住患者鼻孔,向鼻孔內吹氣。吹氣時應用手將患者頦部上推,使上下唇閉攏,呼氣時放開。其他要點與口對口法相同。

  人工通氣有效的標志是:①吹氣時可見胸廓升高,呼氣後復原;②救護者吹氣時可感知患者氣道阻力呈規律性升高;③聽到及感受到呼出氣流。

  建立血液循環──胸外心臟按壓 (C) 見胸外心臟按壓。

  進一步生命支持(ACLS) 指在繼續進行 CPR的同時,運用輔助設備和特殊技術建立和維持有效的通氣和血液循環,進行心電臨護,識別及治療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使用藥物和電學方法等多種措施治療及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療原發疾病。

  給氧 糾正缺氧是復蘇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隻要有氧氣,就應盡快給氧。在復蘇搶救過程及心肺功能尚不穩定時可毫不遲疑地予以純氧吸入;對已有自主呼吸且一般情況穩定者可予40%氧吸入。

  用輔助設備開通氣道 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面罩。合格的面罩應由透明材料制成,能與患者面部嚴密接合,有輸氧進氣孔及可與其他呼吸器材相對接的標準接口。最好裝有呼氣單向閥。搶救者位於患者頭頂處,保持患者體位於氣道開通狀態,將面罩覆蓋在患者口鼻上,以使下頜上抬為主地用力保持面罩與患者面部密合(切忌用力下壓面罩)。可使用手控呼吸囊,亦可由搶救者進行口對面罩人工通氣。

  ② S型口咽導氣管:共分7個型號。由口咽導氣管、口蓋及口外通氣管三部分組成。有的尚附有單向呼出氣閥。為瞭保證導氣管不被患者舌體堵住,應根據患者口至咽的距離選擇不同的型號,將口咽導氣管放在患者面部,使口蓋部位於口唇處,若口咽導氣管的頂端開口處能抵達下頜角下方,即為合適型號。此管插入後,舌及舌根部即被壓於彎臂之下,從而防止舌後墜,保持氣道通暢。救護者用呼出氣進行口對 S型導氣管人工通氣。註意吹氣時,應由救護者用手指閉住患者口、鼻。

  ③氣管內插管。是最有效、可靠的開放氣道的方法。可與任何種類的人工通氣裝置相接進行人工通氣,亦便於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防止誤吸。此項操作應由受過訓練的救護人員進行。

  電除顫及臨時電起搏 心室纖顫約占全部心臟驟停的2/3。故除顫的遲早是患者能否存活的關鍵。成人胸外電除顫的首次能量為200焦耳(J)。若未成功,第二次除顫的能量可稍增(200~300J)。若仍未成功,應立即進行第三次電除顫,電量不超過300J。電極板的標準位置是:一個電極在胸骨右側鎖骨下方,另一個位於乳頭左側,使電極中心在腋中線上。另一種方法是一個電極放在左心前區,另一個放在背部相當於心臟後方處。目的都是使通過心臟的電流最大。註意應以較大的壓力(約11kg)將電極板壓於胸壁上。開胸電除顫即在開胸條件下,將電極板直接放在心臟上,故除顫能量應從5J開始。最大不得超過50J。臨時電起搏主要用於心肌功能尚好但心臟興奮形成和(或)興奮傳導發生障礙者。電起搏對心臟停搏的治療效果不佳,多不主張應用。如果應用,則應進行BLS和靜脈推註腎上腺素。

  實踐證實,單一的心前區捶擊也可使室顫轉復。雖有人認為該法效果不肯定,但因迅速除顫是復蘇成功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而無除顫器時心前區捶擊可隨時進行,故目前多主張對監測有室顫或目擊心臟驟停者給予單一次的心前區捶擊。捶擊也可用於心臟停搏或顯著心動過緩且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病人。捶擊方法為手握拳自20~30cm高處用手掌小魚際處向胸骨中下部迅速有力地進行一次捶擊。若無效則應立即進行CPR。

  藥物治療及給藥途徑 為保證復蘇用藥準確、迅速地進入血液循環及重要臟器,必須建立可靠的靜脈輸液管道。最好的途徑為經肘靜脈插管到中心靜脈。經鎖骨下靜脈或頸靜脈插管對進行CPR操作有一定妨礙;手、腕及小腿部外用靜脈通路最不理想。在無靜脈通路時,某些藥物如腎上腺素經氣管插管或環甲膜穿刺註入氣管,可迅速通過氣管、支氣管粘膜吸收進入血循環。盡量避免心臟直接穿刺給藥。以防發生氣胸、心包填塞及誤入心肌等並發癥。

  ①心室纖顫的治療原則:心室纖顫自行轉復者極少,除顫是決定性的治療。此外尚需配合藥物,如腎上腺素、利多卡因、溴芐胺。異搏停(維拉帕米)能降低電擊後心肌損傷的發生率和嚴重性。

  ②室性心動過速:可分為有脈搏和無脈搏兩大組。有脈搏組內又分為血流動力學穩定和不穩定兩種情況(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可表現為血壓低、肺水腫,有脈搏但神志不清及心肌缺血等)。無脈搏者按心室纖顫處理;有脈搏且血流動力學穩定者靜脈推註利多卡因,若無效可靜脈輸註普魯卡因醯胺。有脈搏但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主要用非同步電轉復治療。若有復發可靜註利多卡因。

  ③電—機械分離:心電圖顯示有電活動,但實際無有效的心肌收縮。低氧血癥、嚴重酸中毒、心包填塞、張力性氣胸、低血容量、迷走神經緊張和肺栓塞等均可引起。此種現象很少獲救,除積極找出及去除上述原因外,可在進行CPR的同時應用靜脈註射腎上腺素、阿托品、氯化鈣和甲氧明。

  ④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緩伴低血壓或有周圍灌註不良征或伴有頻發室性異位搏動者可用阿托品治療。阿托品對發生於房室結的房室傳導阻滯也有效。阿托品也可經氣管途徑給藥。阿托品治療無效者可用異丙腎上腺素。

  ⑤用於增加心輸出量和升血壓的藥物:常用的有鹽酸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鈣劑、碳酸氫鈉等。

  開胸心臟按壓 1898年M.T.蒂菲耶即已成功地應用開胸心臟按壓進行 CPR。1960年胸外心臟按壓獲得成功後,若幹年來在許多地區已基本取代開胸心臟按壓。但大量臨床資料表明胸外心臟按壓效果不滿意,僅10~14%病例可完全康復;而開胸心臟按壓的長期存活率卻高達28%。實驗亦證實開胸法心排出量高於胸外法1倍左右,心腦灌註亦高於後者。因此,開胸心臟按壓術又重新受到重視。適應癥為:①經常規胸外心臟按壓10~15分鐘(最多不超過20分鐘)無效者;②動脈內測壓條件下,胸外心臟按壓時的舒張壓<40mmHg;③體外除顫失敗。開胸心臟按壓的方法為:采用左前外側第四肋間切口,以右手進胸。進胸後,右手大魚際肌和拇指置於心臟前面,另四指和手掌放在心臟後面,以80次/分的速度,有節律地擠壓心臟。亦可用兩手法,將兩手分別置於左右心房同時擠壓。

  延續生命支持(PLS) 1962年B.A.涅戈夫斯基即提出復蘇後疾病的概念。認為機體多種不可逆性損害,特別是腦的損害,不僅發生於臨床死亡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發生於復蘇後階段。腦與全身器官功能關系密切,研究表明腦復蘇是恢復呼吸、循環、代謝及內臟功能的根本條件。腦,特別大腦皮質的復蘇可加速其他生命器官和系統的恢復。因此,在開始進行CPCR時即應進行腦保護。PLS階段重點在於腦復蘇及處理其他器官損害。

  全身循環完全停止後,若未進行復蘇,無再灌流,心肌和腦細胞幾乎可耐受60分鐘而不死亡;但若在完全缺血5分鐘後進行心肺復蘇,重建循環,則部分患者將發生復蘇後腦及其他器官的損富。研究表明此種損害主要與Ca2+內流及氧自由基形成過多等因素有關,稱為再灌註性損傷。

  腦發生再灌註損害時,首先出現腦的多灶性再灌註缺如,即無再流現象,繼之為全腦充血、持續約15~30分鐘,然後出現持續約6小時以上的遲發性全腦低灌流,最後腦死亡或好轉、恢復。但大都預後不良。治療包括:①基本措施,即維持顱內、顱外的自穩態。包括使用利尿脫水藥、中度低溫及過度通氣等,控制顱內壓低於0.66kPa(5mmHg)。恢復心跳後立即用藥物維持動脈壓,並使二氧化碳分壓、血pH、血漿膠體滲透壓、血糖等在正常范圍;積極控制抽搐;②特異性措施:包括降低腦代謝,改善腦供血、防止 Ca2+內流、減少氧自由基產生及將其清除等。用於腦復蘇的 Ca2+通道阻滯劑主要有利多氟嗪、氟桂嗪、尼莫地平、異搏定及硫酸鎂等。洛草氨酸及別嘌呤醇等可通過對次黃嘌呤氧化酶途徑的作用,減少O2-的形成。去鐵胺可通過對鐵離子的螯合作用,從而阻止或減少OH·的生成。甘露醇及地塞米松也有一定作用。此外,尼唑芬諾除具有降低腦代謝及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外,尚有穩定生物膜、抗血栓素和促進前列環素生成的作用。後者是血栓素的天然拮抗劑。

  PLS 階段除積極進行腦復蘇治療外,應嚴密監測心、肺、肝、腎、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凝血狀態。一旦發現異常,應即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