蟯蟲寄生於人體引起的疾病。成蟲主要寄生於腸道回盲部,晚間到肛門外產卵,造成肛門部奇癢,引起睡眠不安、食欲減退等癥狀。若長期不愈,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有時蟯蟲還可侵襲腸壁和腸外其他組織,引起寄生部位的炎癥,產生肉芽腫。蟯蟲感染遍及全世界,估計受染者不少於5億人。中國也相當普遍。集體生活的學齡前兒童感染率高達40~70%,成人中,婦女及保育人員受染者較多。

  蟯蟲(Enterobius vermiculariis)又稱蠕形住腸線蟲,屬線蟲綱,尖尾目,尖尾科,住腸線蟲屬。成蟲細小,呈紡錘形,雄蟲長2~5mm,寬0.1~0.2mm,蟲體後半部向腹面卷曲(見圖)。雌蟲長8~13mm,寬0.3~0.5mm,尾部長而尖細。蟲卵呈長圓形,左右不對稱,一側扁平,另一側略凸出。蟯蟲生活史簡單,既不需中間寄主,也無在土壤中發育的階段。成蟲主要寄生於人體的盲腸、結腸及回腸下段,蟲體可遊離於腸腔或借頭部吸附到粘膜上,以腸道內容物、組織和血液為營養。蟯蟲寄生可引起卡他性炎癥、潰瘍和出血等病理變化,產生食欲不振、消瘦、失眠、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患兒可有驚厥不安、夜間多夢、磨牙等精神癥狀,重者影響生長發育。雌雄成蟲交配後,雄蟲多即死亡,雌蟲在腸腔內移行,在腸內溫度及低氧的情況下,一般不排卵或排卵很少,寄主入睡後,才爬到肛門外,因溫度變化和空氣的刺激,開始大量產卵,引起奇癢、發炎和濕疹。後因環境幹燥,多數雌蟲破裂死亡,少數可再回肛門或進入女性的尿道及生殖器官(陰道、輸卵管、子宮、卵巢等),並將腸道細菌帶入引起感染。有的鉆入闌尾,引起急性闌尾炎,還可進入盆腔、腹腔、腸壁或經肝門靜脈進入肝、脾,在這些組織內引起以蟲體或蟲卵為中心的灰白色小硬節──肉芽腫,臨床上常誤診為結核或腫瘤,應註意鑒別。排出的蟲卵經6小時即發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蟲的蟲卵,被人食入後,幼蟲在胃和小腸內孵出並沿小腸下行,途中脫皮兩次,至大腸發育為成蟲。從蟲卵到蟲體發育成熟約需1個月,成蟲壽命也是1個月。

  蟯蟲的感染方式大致有三種:①肛門-手-口直接感染。雌蟲到肛門附近產卵時,病人常以手搔抓癢處,誤將蟲卵吞食造成患者自身反復感染。②接觸感染。雌蟲產卵或蟲體破裂後散出的蟲卵,可污染衣服、床單和被褥等物,若接觸這些衣物,即可受染。③吸入感染。蟯蟲卵可隨塵埃散到空氣中,人吸進或食進也可感染。空氣傳播造成的感染率較高,但感染程度較輕,感染環境可長期持續存在。此外,有人認為蟲卵若在肛門周圍孵化,幼蟲也可經肛門逆行入腸內並發育為成蟲,這種感染方式稱為逆行感染。蟯蟲卵對外界環境條件的抵抗力很強,一般消毒劑不能殺死,但以0.5%碘液處理5分鐘即可殺死。蟲卵在55~57℃的水中僅活1分鐘;在室溫相同的情況下,濕度越大,存活的時間越長。在皮膚和指甲縫內活10天左右。在空氣不流通、溫度適宜、人口擁擠、衛生條件欠佳而又是集居的情況下,本病最易相互傳播,因此,在托兒所、幼兒園、小學校和傢庭中常可普遍流行。

  蟯蟲一般不在腸內產卵,糞檢的陽性率極低(5%以下),主要用肛門拭擦法查蟲卵,常用的方法有透明膠紙拭擦法、玻璃紙拭擦法及棉拭子浮漂法。用拭擦物抹擦肛門周圍皺摺,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拭擦物上有無蟲卵。若在肛門、會陰及衣物上發現成蟲,也可確診。抗蟯蟲的有效藥物有撲蟯靈、甲苯噠唑、噻嘧啶、枸櫞酸哌嗶嗪和左旋咪唑等。蟯蟲膏、2%白降汞軟膏等塗於肛門周圍有止癢和殺蟲作用。要消滅蟯蟲病,不能單靠藥物,必須有計劃地對集體生活的人群進行普查普治,治療和預防相結合,加強衛生宣傳,註意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患者的內衣用開水浸泡後在日光下曝曬,可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反復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