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組淺表炎癥性皮膚病。甚為常見。臨床上以多種形態皮疹並存、有滲出傾向、對稱分佈、有復發傾向及明顯瘙癢為特點,其瘙癢程度因人及病情輕重而異。有繼發感染時,可伴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不適及發熱等。濕疹在醫學界尚無一公認的定義,許多皮膚病學傢視濕疹及皮炎為同義詞。其理由大致是:濕疹與接觸性皮炎在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學表現上相似;二者全屬於第Ⅳ型變態反應;許多原來認為原因不明的濕疹已被證實為接觸性皮炎。濕疹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以顏面及四肢多見,任何年齡齡都可發病。

  病因 包括多種內外致病因素及這此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濕疹的發生多數是由於變態反應,特別是遲發性變態反應所致。所以,濕疹常歸入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或過敏性皮膚病。在各種致病的因素中,內在因素主要是糖尿病、妊娠等內分泌及代謝障礙,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和功能障礙,寄生蟲病,扁桃體炎,慢性膽囊炎,副鼻竇炎等病灶感染等。外在因素主要是魚、蝦、蟹、羊肉、奶制品等食物及花粉、真菌孢子、動物皮毛碎屑、灰塵、蟎等吸入物,香料、香脂、化妝品、肥皂、清潔劑等日用化工產品,衣料中的化學纖維、動物皮毛、絲綢品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觸的各種化學物質等。此外,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憂鬱、情緒波動、失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精神、神經因素也可使濕疹加重。有時因劇烈而頑固的瘙癢使病人煩躁及失眠,常使濕疹進一步惡化,濕疹惡化後又加劇瞭瘙癢,形成惡性循環。此外,不適當的外用藥治療,熱水、鹽水及肥皂水的洗燙,搔抓與摩擦及細菌感染等,均可使病情加重,而對外用藥治療發生新的過敏,又使病因更加復雜化。但存在上述因素的人群中,發生濕疹者隻是少數,而且去除某些致病因素後,濕疹並未好轉。因此,發生濕疹的人,尚有易發濕疹的素質。這種素質的形成,可能是各種內外致病因素和遺傳因素的綜合結果。

  臨床表現 按病變的表現和發病緩急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期。這三期之間可相互轉化,有時同一個體有不同期的病變並存。

  急性濕疹 皮疹有多形性特點,即紅斑、丘疹、水皰常同時存在。初發時,皮膚上先有彌漫性紅斑和粟粒大的丘疹及丘皰疹,基底有輕度水腫。丘疹或丘皰疹很快發展為小水皰,皰破後有點狀滲也及小片糜爛。上述皮疹常融合成片,附近又有散在的小丘疹及小水皰,有向周圍擴展的趨勢,邊界不清。繼發感染時,可見膿性滲液及結痂,基底潮紅顯著。急性濕疹經合理治療後,可使病變消退,若治療不及時或病情頑固,可轉為亞急性。

  亞急性濕疹 由急性期好轉或慢性期加重演變而來。此時,急性期的水皰及滲液明顯減少或消失,紅斑顏色轉暗,殘存的丘疹、丘皰疹及小片糜爛間可見脫屑及結痂,癢感仍著。實質上,急性濕疹到亞急性濕疹是逐漸移行的,在進入亞急性期時,仍可保留有一定的急性期變化,故難於截然區分。

  慢性濕疹 皮損呈限局性肥厚、浸潤、苔蘚樣變,伴色素沉著。肥厚性斑片上常有抓痕、血痂,有時周圍有少數小丘疹或丘皰疹及點狀滲液。皮損好發於手足背、脛前、肘窩及膕窩、會陰等處。手足部者常伴皮膚皸裂和指(趾)甲變形及不平,會陰部者易繼發化膿性或真菌性感染。瘙癢時輕時重,睡前及遇熱時顯著。慢性濕疹多由急性及亞急性濕疹演變而來,但也有在初發時即呈慢性的。慢性濕疹經合理治療可逐漸消退。但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常可再發。再發時可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改變。

  特殊部位濕疹 不同部位濕疹具有不同特點。

  ①耳部濕疹。耳後濕疹多見於雙耳後皺襞處,表現為紅斑、滲液、皸裂、結痂,伴有瘙癢。外耳道濕疹可繼發於化膿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真菌感染,亦可因新黴素等滴耳劑過敏所致。因部位特殊,常頑固難治。

  ②手部濕疹。初發時常見於指端及指背,可漸向手背及腕部擴展,常對稱發生。表現為皮膚幹燥和皸裂、紅斑,甲周皮膚發紅腫脹,甚至出現典型濕疹性斑片。其發病多與工作及傢務勞動中手部的接觸物有關。因手部經常活動並接觸外界物質,常較難治。

  ③乳房濕疹。為哺乳婦女所特有。發於乳頭、乳暈及其周圍,多為雙側。表現為乳頭部發紅、糜爛、滲液、結痂,甚至皸裂;乳暈部有散在丘疹或丘皰疹。濕疹部位有癢感及灼痛。一般在停止哺乳後可較快治愈。如持久不愈,而又為單側發病者,應註意乳房濕疹樣癌的可能性。

  ④陰囊濕疹。可表現為急性濕疹癥狀,繼而轉為慢性濕疹,也可初發即呈慢性改變。

  ⑤女陰濕疹。好發於大陰唇,多呈慢性濕疹改變,奇癢難忍,常與念珠菌、滴蟲、糖尿有關。

  ⑥肛門濕疹。肛門及周圍皮膚多先有瘙癢,搔抓或摩擦後滲液、浸漬、糜爛甚至皸裂,多見於兒童並多與腸蟯蟲癥有關。成人患者可與痔瘡、腸道寄生蟲或慢性結腸炎有關。

  ⑦鬱滯性皮炎。好發於男性小腿下1/3部位,多與靜脈曲張有關。皮損主要發生於靜脈曲張部位,可表現為紅斑、丘疹、糜爛等急性濕疹改變,也有皮膚增厚等慢性改變,伴色素沉著。有時,可合並紫癜性皮損。

  ⑧錢幣形濕疹。好發於手、足背、手指及四肢。病變為類圓形錢幣狀的水腫性斑片,界限清楚,1~3cm大小,其上有多數丘疹及小水皰,伴有結痂和鱗屑。斑片數目不多,常在同一部位反復發生,有時可突然加重,泛發全身。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皮疹的多形性、有滲出傾向、明顯瘙癢、對稱性分佈和易於復發的特點,較易診斷,但要註意與有關疾病鑒別。急性濕疹有時可與接觸性皮炎相混淆,但後者發病前多有明確的接觸史,皮疹發生在接觸部位,境界清楚,形態一致,停止接觸後可迅速治愈。慢性濕疹需與神經性皮炎相鑒別,後者的特點是先有瘙癢,其後發生扁平丘疹及苔蘚化,無滲液,好發於摩擦部位,如頸項部、肘、脛伸側、腰骶部等。此外,手部濕疹與手癬、足部濕疹與足癬皆需相鑒別,除註意其臨床特點外,真菌檢查也很重要。

  治療 由於許多因素都可影響濕疹的發生和發展,故治療時應註意避免一切不利因素。首先是不用過熱的水、肥皂水洗燙病變部位,避免搔抓及不合理的外用藥。避免使用有動物皮毛及化學纖維的衣物。避免食用魚、蝦、羊肉、辛辣物以及其他可能過敏的食物。避免精神緊張、過勞、失眠、便秘等。

  全身性治療 一般服用抗組胺藥,晚間可加用鎮靜藥。泛發性病例或瘙癢嚴重者可給鈣劑註射。內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弊多利少,應嚴格控制應用。個別嚴重病例,應用其他方法無效時可短期應用,病情控制後即逐漸減量停用。切勿因其明顯的近期效果而反復多次應用,以避免長期應用後的副作用。老年濕疹患者內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可誘發紅皮病,應加以警惕。有感染時,可口服或註射抗菌藥物,但應註意其過敏性反應。

  局部治療 根據皮損的特點進行。急性濕疹一般外用爐甘石洗劑或皮質類固醇霜。有滲液時用3%硼酸溶液濕敷,也可根據個人對不同濕敷液的耐受程度,選用稀釋復方醋酸鉛液及0.5%黃連素液等其他濕敷液。滲出停止後,改用40%氧化鋅油或皮質類固醇霜劑。亞急性濕疹如仍有輕度急性癥狀時,仍可用濕敷治療。滲液停止後,可用40%氧化鋅油或皮質類固醇霜劑或軟膏。用低濃度糠餾油、松餾油糊膏亦有良效。有感染時,可在外用藥中加入新黴素等抗菌藥。慢性濕疹肥厚明顯者可用含黑豆餾油、糠餾油、松餾油或煤焦油的軟膏或糊膏,也可使用含皮質類固醇激素的軟膏或硬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