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乳房部的常見急性化膿性疾病。多見於哺乳期婦女,尤以未滿月的初產婦更為好發。依發病時期分為三種:在哺乳期發生的稱外吹乳癰;在懷孕期發生的稱內吹乳癰;哺乳期和懷孕期以外發生的稱非哺乳期乳癰。臨床上以外吹乳癰為最多,內吹乳癰較少,非哺乳期乳癰則更少見。

  乳癰病名最早見於晉代《劉涓子鬼遺方》。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千金要方》、《外臺秘要》亦均有論述。明代《壽世保元》提出:“外吹”、“內吹”之名。清代《醫宗金鑒》、《外科科理例》不僅描述乳癰癥狀較為具體,而且指出膿成宜早期切開,否則有傳囊之變。明代《外科啟玄》、清代《外科全生集》對乳癰與乳發、乳癤作瞭鑒別診斷。

  病因 關於乳癰的病因,眾說頗多,可歸納為:①肝鬱胃熱。由於產婦忿怒鬱悶,情志不暢,肝氣不舒,加之飲食厚味,胃中積熱,肝胃失和,厥陰之氣不行而失於疏泄,與陽陰之熱蘊結,以致經絡阻塞,乳絡失宣,氣血瘀滯而成癰腫。②乳汁淤積。乳頭破碎,乳頭畸形和內陷,哺乳時疼痛,影響充分哺乳;或乳汁多而少飲;或斷乳不當,乳汁壅滯,結塊不散;或因風熱毒邪外襲,均可使乳汁淤滯,乳絡不暢,乳管阻塞,敗乳蓄積,化熱而成癰腫。

  辨治 初起膿未成時,乳房腫脹疼痛,腫塊或有或無,皮膚微紅或不紅,乳汁分泌不暢,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骨楚,胸悶不舒,食欲不振,舌苔薄黃或黃膩,脈象浮數或滑數等癥,治宜疏肝清熱、通乳消腫,方用瓜蔞牛蒡湯加減。乳汁壅滯結塊明顯者加鹿角霜、漏蘆、留行子、路路通;乳汁過多需回乳者加生山楂、生麥芽;熱甚者加生石膏、生地;氣鬱者加金鈴子、合歡皮、炒枳殼;新產婦瘀露未凈者加當歸,川芎、益母草。經過治療,二三日內寒熱退清,腫消痛減,則有消散希望;若寒熱不退,乳房腫塊增大,焮紅疼痛,並有持續跳痛,則已有化膿趨勢。治宜清熱解毒、托裡透膿,方用透膿散加味,外用金黃膏。約10日左右,腫塊中央變軟,按之有波動感,是膿已成熟,若患於乳房深部,亦可穿刺幫助診斷。膿熟時可作放射形切口排膿,避免損傷乳絡、乳暈、乳頭。潰破出膿後,一般腫消痛減,逐漸愈合。潰後宜排膿托毒,方用四妙湯加味,膿汁清稀,收口遲緩,面色少華,氣血兩虛者,宜以八珍湯加減調補。外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藥線引流,待膿出已凈,僅有黃稠滋水,可改用生肌散收口,外以紅油膏或白玉膏紗佈蓋貼。若膿流不暢,腫勢不消,疼痛不減,身熱不退,可能出現袋膿現象,或膿液侵及其他乳絡、孔囊,而成傳囊乳癰。亦有乳汁自瘡口溢出,影響收口愈合,形成乳漏。如有袋膿現象,可在膿腔下方用墊棉法加壓,使膿液不致瀦留。如有傳囊現象,亦可在瘡口一側用墊棉法加壓,橡皮膏固定,往往可避免再次手術,當膿毒不能順利通下時,則還需在傳囊乳癰部位按之應指處,作一協助切口。此外,乳癰初期,乳汁分泌不暢,淤乳明顯,局部腫痛,可行乳房按摩:塗上潤滑油,以拇指或五指從乳房向乳頭方向按摩,每次可行50~100遍,按摩時可輕壓乳頭數次,以擴張乳頭部的乳絡。按摩前先行熱敷,效果更佳。瘡口漏乳不止,亦可用墊棉法束緊,避免乳汁流入膿腔,促進愈合。

  預防 妊娠後期,常用溫水洗乳頭。乳頭內陷者,洗後輕柔按摩牽拉。或用75%酒精經常擦洗乳頭。哺乳期要養成良好的哺乳習慣,如定時哺乳,避免當風露胸喂乳等。每次哺乳應將乳汁吸空,防止淤積。註意嬰兒口腔清潔,及時治療口腔炎癥。不可含乳而睡。乳頭擦傷、皸裂,應及早治療,可用麻油、蛋黃油或白玉膏外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