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咽、喉急性感染)。誘因有受寒、淋雨、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等。本病極為常見,人群普遍易感,嬰幼兒、年老體弱及慢性病者更易患病,全年均可發病,尤以冬春季較多。由於病原為多種病毒,而每種病毒又有不同的血清型,無交叉免疫,而且患病後免疫力短暫,故可多次得病。

  普通感冒的病原以鼻病毒最為常見,其次,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腸道病毒中的ECHO病毒和庫克薩基病毒,,以及呼腸病毒等均可引起。病人和帶病毒者是傳染源,病後第一天傳染性最強,可持續3~4日。病毒從傳染源的鼻咽分泌物中排出,通過說話、打噴嚏和咳嗽等方式,經空氣飛沫傳播。潛伏期數小時至3、4日。起病急,有鼻堵、打噴嚏、流大量清鼻涕,2~3天後變為粘稠黃色的膿性鼻涕,可伴有咽幹或咽痛、聲音嘶啞和輕度咳嗽、不發熱或低熱。全身癥狀輕,有輕度乏力、頭痛、背部及四肢酸痛。幼兒患病後癥狀較重,可出現高熱及驚厥。外周血白細胞數正常或輕度減低。一般3、4日後可自愈。並發癥有口唇皰疹及繼發細菌感染,可發生細菌性氣管炎、支氣管炎、鼻竇炎及中耳炎等。並發癥以兒童和年老體弱者較易發生。不少傳染病如麻疹、風疹、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常以感冒作為前軀癥狀,故必須註意鑒別,以免誤診。也須和流感鑒別,流感起病急,高熱,全身中毒癥狀較重,而上呼吸道癥狀較輕,傳播快,幾天內可有許多人相繼發病。本病無特效治療,註意休息,多飲水和對癥治療,發熱、頭痛及肌肉酸痛可口服退熱止痛藥,鼻堵可用1%麻黃素液滴鼻,繼發細菌感染者可用抗生素治療。亦可用中醫中藥治療。預防應隔離病人,註意房間通風,多戴口罩,加強身體鍛煉,提高人體抵抗力和禦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