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足弓減低或塌陷的一種疾病。亦稱扁平足、平底足。多見於過度負重或長期站立者,因維持足弓的韌帶及肌腱過度勞損鬆弛所致。少數病例為先天性。多見於青、少年,女性多於男性。臨床表現為足部腫脹及疼痛,站立或行走後尤為嚴重。可用矯形鞋、醫療體育、手法固定、手術等治療。

  足弓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動物。足弓的高低各人不同,即使足弓低但沒有癥狀也不能稱為平足癥。足有橫弓和縱弓,由骨、韌帶及肌肉組成成(見圖)。足骨(除距骨和籽骨外)均是背側寬,蹠側窄,排列在一起,自然形成弓形。組成足縱弓和橫弓的足骨、韌帶和肌肉是二者所共有的,故縱弓的改變,往往引起橫弓的改變。足縱弓又有內側縱弓與外側縱弓。內側縱弓以跟骨、距骨為其後臂,第一、二、三楔骨和第1、2、3蹠骨為其前臂,足舟骨居中,為其頂點。骨間韌帶聯系較弱,故在重力壓迫下易移位。外側縱弓的後臂為跟骨,其前臂為第4、5蹠骨,骰骨居中,為其頂點。外側縱弓各骨間韌帶聯系較強,前、後臂長短相近,故較穩定。內側縱弓比外側縱弓高。足橫弓位於蹠骨頭的後面,足舟骨與骰骨的前面,橫弓的存在全賴縱弓,所以縱弓完整,則橫弓很少出問題。骨性足弓的維持有賴關節囊韌帶的完整與肌肉的平衡。

  組成弓足的韌帶有骨間韌帶、跟舟足底韌帶(稱彈簧韌帶)、蹠韌帶(有長短兩條)、三角韌帶、蹠筋膜等。

  足部肌肉對維持和鞏固足弓起著最主要的作用。足部的肌肉分為內在肌和外在肌兩種。內有肌退化,其中對維持足弓比較重要的內在肌為拇展肌和小趾展肌,對內、外縱弓有一些彈簧性的束縛力。外在肌對足弓的維持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中主要為脛骨前肌、脛骨後肌、腓骨長肌、拇長屈肌和腓腸肌。腓腸肌收縮可使跟骨前端下傾,縱弓破壞,故跟腱攣縮可致平足癥。

  以上提到的三種組織(骨、韌帶、肌肉)是構成足弓、維持足弓的主要成分。當足弓承受外力時,維護足弓的第1層防線是肌肉,第2層才是韌帶與關節囊,如果這2層防線都被外力突破,則骨性足弓就不能維持,於是足弓塌陷,發生平足癥。

  足弓的功能是吸收行動時產生的震蕩,以保護足以上的關節和臟器。足部落地時,足弓即適當降低,韌帶緊張,足的內、外肌收縮,協助韌帶維持足弓。這樣來自地面的震蕩大部分被緩沖。步行及跑跳對足弓不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直立時重心通過兩足中間,無需足部肌肉收縮來制止顛覆,因無肌肉收縮的輔助,足部的韌帶必須自己承擔大部分體重,容易造成足部韌帶的勞損,並引致平足。

  病因 病因多種多樣,多因長期站立或負重過度,造成足部韌帶勞損。這種情況多見於發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營養不足、損傷、肌麻痹、先天發育異常也可造成平足。平足癥有時有傢族史。

  臨床表現 平足癥的發展可分為初發期、痙攣期和強直期3個階段。初發期患者足部無形態上的改變,經過一天活動或一次比較勞累的工作後,患者覺腳底疲乏、發熱、酸痛,足底中部和足背可能浮腫。有副足舟骨者,該處皮膚可能發生輕度紅腫。足部的活動大致正常,偶有輕度內翻受限。舟距關節處略有壓痛。這些征象經過一夜的休息即可緩解。若未經治療,即可發展到痙攣期,其主要癥狀為腓骨長肌痙攣,足部變形由輕而重,足底逐漸外翻,前足外展,距舟部因下陷內傾而呈突出狀態。這種變形在麻醉下可以完全或部分消失。在此期內患者足部疼痛加重,行走站立不能持久。若痙攣期內處理不當,腓骨長肌因痙攣而致永久性攣縮,足骨間的大小、長短韌帶攣縮於永久畸形的位置,此期即為強直期。此期的畸形即使長期休息或在麻醉下也不能恢復。此期患足的疼痛可能減少,但行走、跑步、站立更覺困難。同時因足部失去吸收震蕩的能力,可繼發膝、髖和腰椎關節的創傷性關節炎,導致下肢關節痛和腰痛。檢查時可發現三種體征:①足內緣不直,前足外展,距舟部突出,內側縱弓向中線塌陷;②內踝突出加大,外踝則相應變小;③足跟變寬,跟骨底部外翻,跟腱終點外移,下肢負重線向中線移動。

  在發病初期,除有副足舟骨存在者外,X射線檢查,一般無骨性異常發現。在足部負重的情況下照正側位 X射線片時可發現:①第一蹠骨和第一楔骨與其他楔骨分離,移向中線,這表明橫弓塌陷;②距跟重疊,二骨間的間隙消失,這表明距骨內傾,跟骨外翻。在晚期除上述所見外,尚有足部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拇趾外翻、縱弓塌陷等現象。

  防治 預防平足癥的關鍵是:少年兒童應註意營養和休息,避免站立過久或負重過多。要鍛煉足部內、外在肌肉,尤其是有平足癥傢族史者。在海濱沙灘、室內地毯或草褥上鍛煉最佳,可屈曲足趾、足底外緣著地行走4~5分鐘,每天二次。

  初發期可采用矯形鞋或腳墊以支持縱弓,休息及鍛煉足內、外在肌尤為重要,發展到痙攣期,則應立刻停止工作,使腳免除負重,臥床2~3周,作熱敷與輕度按摩,痙攣消退後可用矯形鞋或腳墊加強縱弓負重的能力。經休息痙攣不消退者,應在麻醉下將攣縮肌肉拉長並用石膏靴將足部固定於矯枉過正的位置3~4周,石膏除去後,再用矯形鞋或腳墊。在強直期,無疼痛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療,包括調換工作,穿合適的鞋,有疼痛者可行三關節固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