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分泌學傢。1900年12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昌市一個木材商傢庭。1974年6月2日卒於北京。1926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講師、副教授、襄教授、教授。其間,1928年和1939年先後赴美國紐約洛氏醫學研究所、英國倫敦柯氏生物化學研究所進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同仁醫院院長、中國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他對中國內分泌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瞭許多開拓性的工作。30年代,在協和醫院首建代謝病房和相應的實驗室;1961年在協和醫院建立中國第一個內分泌科。1965年,首次在中國建立胰島素放射免疫及醛固酮的測定方法。他在學術上最重要的貢獻是對鈣磷代謝的研究。1934~1942年,他與中國內分泌專傢朱憲彝以“骨軟化癥的鈣磷代謝”為主題,發表13篇論文;同時還對腎性骨營養不良、纖維性骨炎、敗血癥等的鈣磷代謝作瞭研究,發表論著17篇。30~40年代,骨軟化癥嚴重危及母親和嬰兒健康,他以極豐富的實驗數據,證明本病主要病因是維生素D缺乏;在國際上首次證實維生素D可以通過母乳治愈乳兒佝僂病;首次運用雙氫速變固醇治療腎性骨營養不良癥,並取得瞭療效。首創腎性骨營養不良的病名,他預見到腎功能損害與維生素 D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重要的內在聯系。30年後,他的這一假說,為國際許多學者證實。此外,他對糖尿病、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體液的酸堿平衡等做瞭大量研究工作,寫出有關論著60多篇。主要著作還有《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系》(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