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28周以內,胎體體重不足1000g時出現的從母體排出的傾向或最終從母體排出的過程。俗稱小產。分自然流產及人工流產兩種,人工流產另有專述條,本文內容僅限於自然流產。流產是妊娠期的常見病,約占妊娠的10~18%。流產可分為早期流產及晚期流產,以妊娠12周為界,以前者為多見。妊娠第2~3個月發生者占一半以上,妊娠4個月以上流產者較少見。部分發生於妊娠極早期的流產無明顯臨床癥狀,常誤認為月經延遲。流產主要表現為陰道出血及下腹痛。但由於新技術及新儀器的應用,妊娠娠20~28周,體重不滿1000g即出生的胎兒現已有存活的機會,稱為有生機兒。

  病因 分母體和胚胎兩方面因素。

  母體因素 有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子宮頸松弛;生殖系統腫瘤;內分泌失調,如黃體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全身性疾病如慢性高血壓病;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如弓形蟲病、砂眼衣原體病、風疹病、皰疹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梅毒等。吸煙、喝酒;不良因素的接觸如汞、鉛、苯;放射線;染色體異常;用藥和預防註射不當;外傷;重體力勞動;精神創傷;性生活不當等。以上因素可單獨或合並存在。

  胎兒因素 胚胎異常是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80%出現在8周之內。胚胎異常來源於卵子或精子的異常,受精過程本身或胚胎發育的異常,可導致胚胎或絨毛退化、枯萎。染色體異常約占流產原因的15~20%。

  免疫因素 從免疫學觀點而言,胚胎是母體的一個連體的移植物,必須依靠某些免疫抑制機制才能保留在母體內不被排斥。母、兒之間存在著免疫不適應,引起母體對胎兒的排斥即可導致流產。

  ① 配偶雙方的組織相容性抗原──人類白細胞抗原(HLA) 較強:人體的HLA基因存在於第6對染色體上,父母雙方的HLA抗原較強則引起淋巴細胞轉化率亦較高,母體的淋巴細胞轉化率越高越易流產。

  ② 孕期母體封閉抗體缺乏:封閉抗體在孕期中能覆蓋滋養細胞上的HLA抗原,以免胎盤受母體致敏的淋巴細胞攻擊以維持妊娠。習慣性流產由於母體免疫反應性低,不能產生封閉抗體以保護胎盤。

  ③ 母體細胞免疫調節的失衡:正常妊娠中輔助T淋巴細胞下降與抑制性T細胞的上升,使孕婦免疫性低下,防護胎兒免受母體的排斥。若上述 T淋巴細胞的比值發生倒置則引起母體對胎兒的排斥而導致流產。

  臨床表現 主要癥狀是陰道出血和腹痛。早期流產全過程都伴有陰道出血,晚期流產一般出血不多。腹痛呈陣發性下腹疼痛,早期流產腹痛出現在陰道出血之後,晚期流產則先有腹痛,後見陰道出血。

  臨床過程 流產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可停止在某個階段不再發展,胎體可完全或不完全地排出(見圖)。

  先兆流產 表現為陰道少量出血、血色暗紅、輕微腹痛。其轉歸一是癥狀消失,胚胎繼續生長;二是癥狀發展成難免流產;三是稽留流產。

  難免流產 由先兆流產演變而來。陰道出血量常與月經量相等或多於月經;有陣發性的子宮收縮,伴有陣發性下腹痛;子宮頸口漸漸開大,胎膜破裂,胎兒不可避免地被排出。

  完全流產 難免流產的胎兒及其附屬物(胎盤、胎膜)完全排出宮腔,癥狀也隨之逐漸消失。

  不完全流產 難免流產後部分胎盤、胎膜滯留於子宮內、陰道繼續出血,腹痛不止。有時大量出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不可忽視。

  稽留流產 又稱過期流產。指胚胎死亡2個月以上仍未排出宮腔。臨床上往往有過先兆流產病史,伴有子宮縮小,妊娠反應消失,妊娠試驗轉陰等。由於胚胎停止發育,組織出血機化形成粘連,易產生不完全流產。胚胎長期滯留、組織自溶而析出凝血活酶,該酶進入母血循環,消耗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可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感染性流產 流產後宮腔發生感染,隨後感染蔓延至子宮周圍組織乃至腹膜,嚴重者發展成敗血癥。多繼發於不完全流產或人工流產消毒不嚴密。

  習慣性流產 自然流產連續發生3次或3次以上。多系某種固定流產原因如染色體異常,母、兒血型不合,子宮畸形等長期存在所造成。

  診斷 診斷應從病史、體征及妊娠試驗三方面著手,先確定是否妊娠,再分辨為何種流產。應與月經失調、宮外孕及葡萄胎相鑒別。染色體檢查、甲胎蛋白測定,尤其是超聲波監測有助於流產的診斷、預後判斷及處理。

  處理 首先應做好預防工作如婚前檢查、盡早確定妊娠、接受產前宣教、註意妊娠衛生(避免重體力勞動、外傷、感染、性交等)。流產的癥狀一旦出現,應根據流產產生的原因、癥狀的輕重及胚胎發育情況分別采取保胎或協助胚胎及其附屬物排出宮腔(完全流產例外)的措施。一般保胎的方法為止血、臥床休息;禁止性交;安定子宮,促進胚胎發育,常用的藥物和維生素C、維生素E、安絡血、孕酮(黃體酮)、鎮靜藥、中藥等。應處理流產的原因,如對慢性高血壓病人采用降壓措施等。協助胚胎及附屬物排出的常用方法為吸引刮宮術或妊娠中期引產術,輔以宮縮藥。必要時給予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