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侵入毛囊引起的毛囊深部和毛囊周圍炎癥。表現為紅腫明顯的半球形結節,反復發作者稱為癤病。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是白色葡萄球菌。皮膚擦傷、搔抓、天熱多汗、皮膚不潔均有利於細菌侵入致病。貧血、糖尿病、腎炎、營養不良、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藥物者,均易併發本病。

  癤初起為鮮紅色圓錐形毛囊性丘疹,中心貫穿毛髮,後逐漸增大形成鮮紅或紫紅色小結節,浸潤顯著,自覺疼痛。數日後,結節變軟,中心出現黃白色壞死膿栓栓,破潰後排出膿栓、膿液和壞死組織,炎癥亦隨之減輕,逐漸消腫愈合,愈後留有瘢痕。癤發生在鼻翼兩旁和上唇處(稱為危險三角區)的要特別註意,嚴禁擠壓。因這一部位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若擠壓則細菌可沿血流進入海綿竇而引起顱內感染,可危及生命。癤的病理變化為:整個毛囊及毛囊周圍有密集的嗜中性細胞浸潤,以後形成膿瘍,毛囊及皮脂腺均被破壞。

  單個或少數癤腫不伴全身癥狀者,可僅作局部治療。未化膿者可外用10~50%魚石脂軟囊,已化膿者應切開排膿。全身癥狀顯著或發生於危險三角區者應內用抗生素或磺胺。對反復發生的癤病,除上述治療外,可用多價疫苗或自傢疫苗註射。熱敷、紫外線照射、超短波等物理療法也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