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寄生於人體引起的疾病。中國及第三世界國傢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也是最常見的線蟲病。臨床表現因感染程度及寄生部位而異。腸蛔蟲癥、膽道蛔蟲癥和蛔蟲性腸梗阻等最為多見。本病呈世界性分佈,尤以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為多;兒童的感染率高於成人。

  病原學 蛔蟲成蟲外形如蚯蚓(見圖),故又稱似蚓蛔線蟲。屬於線蟲綱,蛔形目,蛔蟲科,蛔線蟲屬。為體型最大的人體腸道線蟲。成蟲呈乳白或粉紅色,體表有細橫橫紋。雌蟲較粗大,長20~35cm,寬0.5~0.6cm;雄蟲稍細小,長15~30cm,寬0.2~0.4cm。每條雌蟲每天產卵約20萬個。受精卵呈卵圓形,長75μm,寬50μm,有一層厚而透明的卵殼,外有一層蛋白質膜,常被膽汁染成棕黃色,內含未發育的胚細胞及粗卵磷脂顆粒。未受精卵則較細長,蛋白膜與卵殼均較薄,內含大小不等的屈光顆粒。受精卵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在陰暗潮濕的土壤中和溫度適宜(22~30℃)的條件下,經16~20天發育成含有幼蟲的感染性蟲卵。感染性蟲卵被人食入後,幼蟲在小腸內脫殼而出,穿過腸壁進入腸系膜小靜脈,經門靜脈、肝臟、心臟到達肺臟。幼蟲在肺內發育並蛻皮兩次,再經支氣管、氣管而達會厭部,被寄主吞入食管,經胃抵達小腸,發育成熟,以寄主小腸內半消化的內容物為食。自吞食感染性蟲卵至成蟲發育成熟產卵,約需2個月,成蟲壽命約為1年。

  蛔蟲卵內幼蟲的能量代謝方式與成蟲大不相同。蟲卵內幼蟲的能量來源包括糖和脂類,代謝過程是需氧性的。成蟲主要寄生於腸道,其能量主要來源為糖,通過無氧酵解過程獲得。但蛔蟲的丙酮酸激酶活性低,糖分解到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後,在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基激酶的作用下,PEP固定腸中二氧化碳,形成草酰乙酸,並沿逆行三羧酸循環途徑形成蘋果酸→延胡索酸→琥珀酸,在此過程中生成ATP,其代謝終末產物是丙酸和脂肪酸。有些驅蛔蟲藥的作用在於抑制蛔蟲的能量產生,例如左旋咪唑能抑制蛔蟲肌肉中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阻斷瞭延胡索酸還原為琥珀酸的過程,從而減少瞭能量的產生,使蛔蟲肌肉麻痹,失去活動能力而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

  蛔蟲對人體的損害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對組織的損傷和機械性刺激。感染初期,幼蟲侵入小腸粘膜時可損壞上皮細胞,並引起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浸潤。幼蟲移行至肺時引起點狀出血、滲出和嗜酸性粒細胞及組織細胞的浸潤,甚至形成肉芽腫。成蟲寄生在小腸,也可引起腸粘膜的損傷。蛔蟲鉆入膽管、闌尾時,除損傷局部粘膜外,還可引起繼發細菌性感染。蛔蟲在腸內扭結成團,可引起腸梗阻。②代謝產物的作用。成蟲的代謝產物有毒性作用,濃度高時可引起腸管痙攣性收縮,致陣發性腹痛。③對寄主營養的影響。蛔蟲的寄生可引起空腸粘膜的損傷,導致消化和吸收障礙,其程度與蛔蟲感染輕重成正比。感染重的患兒常出現明顯的營養不良,甚至發育遲緩。④引起寄主的變態反應。蛔蟲,特別是幼蟲在體內移行時,可引起寄主Ⅰ型變態反應,表現為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現象。

  臨床表現 因蟲體的寄生部位和發育階段不同而異。

  蛔蚴移行癥 蛔蚴在寄主體內移行時引起發熱、全身不適、蕁麻疹等。抵達肺臟後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帶血絲等癥狀,重者可有胸痛、呼吸困難和紫紺。肺部X射線檢查可見遷徙性浸潤性陰影,臨床上稱為過敏性肺炎或勒夫勒氏綜合征。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約10%的患者痰中可查到蛔蚴。中國浙江等地曾多次報告蛔蚴引起的暴發性流行性哮喘,發病率高達20~50%。

  腸蛔蟲癥 常見癥狀有臍周陷痛、食欲不振、善饑、腹瀉、便秘、蕁麻疹等,兒童有流涎、磨牙、煩躁不安等,重者出現營養不良。一旦寄生環境發生變化如高熱時,蛔蟲可在腸腔內扭結成團,阻塞腸腔而形成蛔蟲性腸梗阻,患者出現劇烈的陣發性腹部絞痛,以臍部為甚,伴有惡心、嘔吐,並可吐出蛔蟲,腹部可觸及能移動的臘腸樣腫物。有時蛔蟲性腸梗阻可發展成絞窄性腸梗阻、腸扭轉或套疊,必須及時手術治療。蛔蟲也可穿過腸壁,引起腸穿孔及腹膜炎,若不及時手術即可死亡。

  異位蛔蟲癥 蛔蟲有鉆孔的習性,腸道寄生環境改變時可離開腸道進入其他帶孔的臟器,引起異位蛔蟲癥,常見以下幾種:①膽道蛔蟲癥,以兒童及青壯年為多,女性較常見。誘因有高熱、腹瀉、妊娠、分娩等。妊娠時胃酸減少,膨大的子宮迫使腸道移位,分娩時強烈的宮縮誘發腸蠕動增加,均可促使蛔蟲向膽管逆行。此病發病驟然,右上腹偏中有劇烈陣發性絞痛,鉆鑿樣感,患者輾轉不安、惡心、嘔吐,可吐出蛔蟲。發作間期無疼痛或僅感輕微疼痛。若蛔蟲鉆入肝臟可引起蛔蟲性肝膿腫,必須及早手術治療。②胰管蛔蟲癥,多並發於膽道蛔蟲癥,臨床征象似急性胰腺炎。③闌尾蛔蟲癥,多見於幼兒,因小兒闌尾根部的口徑較寬,易為蛔蟲鉆入。其臨床征象似急性闌尾炎,但腹痛性質為絞痛,並嘔吐頻繁,易發生穿孔,宜及早手術治療。

  診斷 主要依據其臨床表現及在糞便中檢出蟲卵;異位蛔蟲癥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特征及吐蟲史。

  防治 治療原則是驅除蛔蟲,有的驅蛔藥的作用在於抑制蛔蟲能量的產生,使蟲體肌肉麻痹,失去活動能力而隨糞便排出體外(如左旋咪唑、甲苯咪唑)。有的阻斷蛔蟲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乙酰膽堿受體,使肌肉麻痹(如哌嗶嗪)。常用藥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及復方甲苯咪唑(含左旋咪唑)。此外,山道年、使君子及氧氣驅蟲等也有效。有並發癥時應及時處理,癥狀緩解後立即驅蟲。豆油和花生油對緩解蛔蟲性腸梗阻、食醋對緩解膽道蛔蟲癥有效。闌尾蛔蟲癥及蛔蟲性肝膿腫均應及時手術治療。預防措施包括開展衛生教育、講究個人衛生及飲食衛生、加強糞便管理、開展大面積普查普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