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絡損傷而血不循常道,經氣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帶血絲,或痰血相兼,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均稱咳血。又稱嗽血、咳嗽血、咯血等。主要因外邪犯肺、肝火上炎、陰虛肺熱、或氣不攝血等導致肺絡損傷,血液妄行,溢入氣道而形成咳血。咳血分外感和內傷,外感咳血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初起均有表證,治療應祛邪為主,佐以止血;內傷咳血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有臟腑、陰陽、氣血虛衰或偏盛的表現,治療宜調補陰陽,輔以止血。外感咳血一般預後良好;內傷咳血則預後較差,易復發。

  吐血和咳血均經口而吐出,所以唐代以前的醫學文獻多將咳血包括在吐血之內。例如:“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咳唾血。”(《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明無獨立的咳血,而是咳唾血連稱,並指出瞭外邪的侵襲和臟腑病變均可導致咳血。《金匱要略》認為:“煩咳者,必吐血”。《千金翼方》有“凡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之說。元代朱丹溪首先明確咳血的病名,並列專篇討論“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丹溪心法》)。明、清醫傢在咳血的病因病機、類證鑒別、以及辨證論治等方面均有進一步闡述,對咳血的認識漸趨完善。

  咳血的主要癥狀是咳嗽、出血。咳嗽乃肺經特有證候,咳血之血必由肺經而來。從引起咳血的原因來看,咳血可分為外感及內傷兩類,當內外之邪幹擾及肺,肺氣上逆則為咳,損傷肺絡,血溢氣通,則形成咳血。在外邪之中,主要為熱邪、燥邪引起者居多;內傷咳血,多因肝腎陰虧,虛火上亢而成。

  咳血的病機主要是火與虛兩個方面,辨證時應辨明實虛,有火無火。一般認為咳血由火熱熏灼、損傷肺絡者居多,但火有虛實的不同。外感之火及肝鬱之火為實火,屬實證;陰虛之火則為虛火,屬虛證。屬虛證者均由內傷所造成,其表現為陰虛及氣虛,陰虛則火灼肺絡,氣虛則不能攝血。常見證型有:①風熱犯肺。證見惡寒發熱,痰中夾血,血色鮮紅,口渴咽痛,苔薄黃,脈浮數。治宜清宣肺熱、涼血止血,方用銀翹散去桔梗,加旱蓮早、藕節、茜草根涼血止血。②燥氣傷肺。證見咳嗽,痰中帶血,身熱鼻燥,心煩口渴,咽喉幹燥,苔薄白而燥,脈浮數,治宜清肺潤燥、寧嗽止血,方用桑杏湯或清燥救肺湯,並可加入生地炭、白茅根、側柏葉、十灰散等止血之品。③肝火襲肺。證見咳嗽,痰中帶血或咳吐純血,血色鮮紅,胸脅脹痛,煩燥易怒,口苦而幹,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宜清肝瀉肺、涼血止血,方用瀉白散合黛蛤散,並加大小薊、藕節、生地等味,涼血止血。④陰虛肺熱。證見幹咳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口幹咽燥,午後顴紅,潮熱盜汗,舌質紅,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涼血止血,方用百合固金湯去桔梗加白芨、茜草、茅根等止血,或合十灰散涼血止血。⑤氣不攝血。證見面色少華,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心悸耳鳴,或咳或不咳,痰中帶血或咳吐純血,或兼見衄血、便血、舌質淡,脈虛細。治宜益氣攝血、健脾養血,方用拯陽理勞湯加減。

  此外,治療咳血也可采取針刺魚際(瀉法)、尺澤(補法),或大陵、郄門,也可艾灸湧泉,還可用白茅根30克水煎,用童便一盅沖服,達到止血目的。

()